南柳泰山庙——隐藏在乡间的建筑瑰宝
在绛县南樊镇南柳村有一座泰山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尤其正殿脊梁上华丽的琉璃,更是光彩夺目,令人震撼。虽说在我国农村有村就有庙,但这座村庄怎么会有一座如此规模之大的泰山庙,想必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问。
近日,记者来到绛县南柳泰山庙,探寻它的建成原因,追溯它沧桑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五村同修泰山庙
南柳泰山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柳村村边的一个土坡上。
走进南柳泰山庙内,眼前豁然开朗,一字排开的宫殿式建筑在冬日的阳光下古色古香、庄严肃穆,有一种静谧的感觉。
迎面有一棵古柏,高耸挺立、古木参天,树围在5米以上,可见其年数不短。
“有人问这棵柏树的树龄,当地的老人会告诉你,孔子时候栽种的,孔老夫子今天多大年纪,它就多大。”绛县文物局保护员高帅说。
据说这棵树是周代时期的,也被人们称为“周柏”。后来,因农村建设,有人在离树不远处挖坑浇水,不小心碰着了一旁的石灰堆,对树根造成了损害。
如今,古柏虽已不再郁郁葱葱,但依然傲然挺立在院内,上面零星栖息着几窝小鸟,陪伴着这座古庙,守护着这方宁静……
相传,早年间,当地发生过两场瘟疫,瘟疫过后,为纪念治疗瘟疫的英雄,附近五个村聚集起来修建了一座泰山庙。正殿供奉着东岳大帝——黄飞虎。
商朝末年,黄飞虎为救民于水火,首举义旗,偕同二弟、三子、四友,亲率一千家将,联合姜尚,讨伐昏庸暴虐的纣王,得到群臣的支持和各地百姓的拥护,追随者甚众,声威大振,势不可挡。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黄飞虎战死于渑池。
周武王评价黄飞虎“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总管人间生死大权和吉凶祸福。
善恶有报应,为给后人警示,每年东岳大帝诞辰农历三月二十八,这里有举办庙会、唱大戏的习俗,教化人们除恶向善,多做好事。
可以说,这座庙有如此规模,又能保存如此完好,得益于周围五个村村民的守护。
碑文记载其修缮经费由郑柴、南柳、北柳、吉峪、范柴五个村筹集,日常看管和维护也由这五村共同负责。
所以,南柳泰山庙是属于五个村共有的庙。
殿宇特色很鲜明
南柳泰山庙坐北朝南,对称分布,现存建筑总计九座。
正北方的七座宫殿一字排开,中间为正殿,两边分别为道士房(耳房)、后土殿、三王(牛龙马王)殿和虎头门(耳房)、圣母殿、火神殿。
庙东是阎王殿,庙西是娘娘殿。
正殿、后土殿、圣母殿这三座殿,元代建筑特点突出,尤其正殿前粗壮硕大的檩木十分少见。
南柳泰山庙始建年代不详,但从正殿外墙上的四块碑刻其一记载“唐宋元明代加修葺”,可知其历史久远。
三王殿、火神殿门口也有记载重修事宜的石碑,宫殿曾在清康熙四十六年、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十九年多次修缮。
总体来讲,南柳泰山庙是一片保存比较完整的元、明、清古建筑群。
据绛县博物馆馆长苏文芳介绍,原来的庙宇有山门,中轴线上分布着戏台、献殿、正殿,东有钟楼、鼓楼、廊房、阎王殿、道士房、后土殿、三王殿,西有廊房、娘娘殿、虎头门、圣母殿、火神殿。
由于年久失修,庙内的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2013年,经绛县文物局申请,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修缮方案,争取到了国家资金400万元,于2015年对庙内所有建筑进行了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
在正殿和圣母殿间夹有一间耳房,当地老百姓叫其虎头门。以前人们觉得流年不利时,他们就会来到南柳泰山庙,先在正殿焚香祷告,后到虎头门“渡过劫难”。
苏文芳说,庙中原来的戏台也是元代建筑。戏台有一石刻楹联,现存绛县博物馆,其内容为“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功夫明日早些来”。这副联可谓是对我国传统戏剧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人们喜爱程度的总结,刻画得十分形象、有趣。
薛丽娟/摄影薛丽娟 实习生 吉梦琳朱超逸丁 /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