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8-13 10:04:02

运城度量衡博物馆馆长张晓普


张晓普向参观者介绍镇馆之宝——“程”字秦权 景斌 摄

景斌/文

说起度量衡,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句话。那么度量衡到底是什么?它源于何时?与河东有什么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又扮演了一种什么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前不久,记者走进了坐落在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度量衡博物馆。通过实地参观馆内六千余件度量衡文物和聆听博物馆负责人张晓普的讲解,试图为读者还原度量衡在河东绵延千年的文化脉络。

源起河东

历史上,黄帝战蚩尤、嫘祖养蚕缫丝、后稷教民稼穑、舜帝躬耕历山、大禹凿龙门等都发生在河东这片沃土,并且广为人知。而我们先祖舜帝,另一个伟大的发明——统一“度量衡”,却不为人们所熟悉。

度量衡的起源,是社会化的测量需求,是商品交换赋税制度的需要,而一些大型集体生产活动,如建造村落、治水等,同样是导致产生度量衡制度的契机。

据史书记载,“度量衡”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该文大意是,这一年二月,舜到东方视察,到了泰山,举行了柴祭。对于其他山川,都按地位尊卑依次举行了祭祀,接着召见了东方诸侯国君。使四季月份符合实际情况,确定(一年的)天数,统一音律、度、量、衡。

由此可见,舜帝最早提出统一度量衡。

又有《史记·夏本纪》载,禹凿龙门开九州、通九道时,“左准绳,右规矩”。意为夏禹治水使用规矩准绳为测量工具,这种测量行为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长度单位和统一长度标准,否则就无法进行。《史记·夏本纪》中记,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也就是说,大禹在领导这次大规模的治水过程中,确定自己身体某一部分的长度,制造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这支尺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件具有权威性的长度标准器。

了解了度量衡的悠久历史,脑海中应该对度量衡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度量衡就是中国古代计量的统称,分别是长度、容积和重量的计量标准。

时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中国,颁诏令,再次效仿舜帝统一度量衡。自此以后两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秦汉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度量衡文化。度量衡制度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沿用,形成了我国度量衡科学独特的体系。数千年来,度量衡文化一直与社会生产、商品交换、政府管理互相促进,成为国家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张晓普告诉记者,这些记载反映了度量衡起源和初期发展的情况,说明了“度量衡”起源于黄帝、尧舜禹时期,它同运城的根祖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祖。运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古代度量衡产生的起源地。

传承河东

度量衡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基础之一,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观念、习惯之中,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河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度量衡文化也是我们河东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古到今的很多事例当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诚信之邦在运城,运城的关公文化“忠义仁勇,彪炳千秋”成就了运城诚信之邦的美誉,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意识里的最高境界,而“度量衡”的最高标准是公平、公正、权衡、基准。

公平交易,公证基准,才有诚信、文明、和谐。所以,“度量衡”和我们的“关公”诚信更是相辅相成。它们一个是生产交易,一个是意识形态,两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诚信、公平。

运城的文明离不开盐的文明,盐的生产和交易都离不开度量衡,运城出土和存世的文物垣曲店下样石权上的铭文,详刻着盐业交易的规矩。在古代,使用度量衡最多的地方可能就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盐地,盐的文明就是运城的文明,是度量衡发展的体现。

运城的历史名人也都对度量衡有所关注和研究:著名地图学家——裴秀著《禹贡地域图》;另一水利专家、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父子,治水使用度量衡,等等。

古河东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迹众多,处处散落着具有“古中国”标识的历史遗存。张晓普说,运城历代的名人,为度量衡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度量衡文化在河东得到了广泛传承。

光耀河东

综上所述,保护挖掘我们运城的度量衡文化,对研究中国古代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以及各个朝代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临猗人张晓普就热衷度量衡文化。走南闯北30多年,他收获了六千余件历史上的度量衡文物。2014年,他将自己的藏品集中起来,于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尚东商务楼寻得一方天地,尽数陈展于内。

将近一千平方米的展馆内,陈列着自秦汉至明清以来,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六千余件度量衡器物。其中,“程”字秦权,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枚“秦铁石权”上面只有一个阳铸铭文篆体“程”字,故名“程”字秦权。“程”是古代“度量衡”的总称,“程”者,权衡、丈尺、斗斛之平法也。“称直勾弯知轻识重,尺长寸短度德量力。”这些斑驳古朴的度量衡文物,见证了社会进步和文明更迭,诉说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理性轨迹。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关度量衡的历史典故还不少,张晓普先生查阅众多史料,介绍了两三个人们经常“用误”的度量衡典故。

其一,“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原出自“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两句寓意深刻的对联式谚语,意思是心胸狭窄、缺乏度量的人就不配作丈夫和君子。谚语中恰有“度”“量”二字,其本意犹如“宰相肚里能撑船”。

其二,“无奸不商”。这句话原意为“无尖不成商”。古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卖家在卖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标准分量,银货两清之后,商家会在另外的米筐再拿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此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个“尖头”。量好米再添点,这就是古时商人的生意经,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奸不商”之说。

而且,“无商不尖”不止体现在买米上,旧时去布庄扯布,“足尺方三”“加三方尺”,包括买油买酒都有添头。这也印证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古时候,商人的胸襟不能宽阔到这种境界、敦厚达不到如此程度,就不能称为商人。

其三,“小不忍则乱大谋”。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是对“度”的崇高追求,有度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小肚鸡肠之人。

再如历史典故《曹冲称象》,以及人们生活中常听到“布手知尺”“迈步定亩”“手捧成升”“滴水计时”等,都是看到度量衡的影子。

在张晓普看来,度量衡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凡建筑、天文、地理、音律、交易等都与之息息相关,而更多的度量衡与我们的运城的根祖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计日月,是度量衡的时代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他说,“古老的度量衡文化,与河东文明同行,在华夏大地熠熠生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必将更加绚烂多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度量衡博物馆馆长张晓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