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区子谏村新风标
8月15日,盐湖区上王乡子谏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原来是村里迎来一件大喜事,村中自己编撰的《子谏楹联》结集成册了。
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挂的条条横幅和摆在道路两侧的小吃摊,远远便听见慷慨的蒲剧腔和激情的梆子声。家门口赶大集,看大戏,路过的每个村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夹杂在悠悠蒲韵和小吃香气中,一副副红纸黑字的对联尤其显眼,“楹话联对有缘结成一部书,雅士高朋相聚送来万重情”“提笔泼墨展现激扬文字,裁云镂月吟成锦绣江山”……
地处稷王山麓的子谏村,虽然村子不大,仅有1200余人,但历史文化悠久。相传,当年有不孝人在父亲不能劳作后,用筐背父亲上山,准备扔掉,其子见状,就故意要拿回筐子,说等自己父亲老而无用时,还需要用到此筐。不孝人听后醒悟,把父亲背回家悉心赡养。子谏村就是以子谏父行孝而得名。
正对村中戏台的墙上,贴着以村名来历故事特撰的上联“子谏父 父尊子 父慈子孝福寿长”,右侧有几位村民和的下联“媳敬婆 婆爱媳 婆善媳仁和为贵”“民爱国 国富民 国泰民安山河秀”等。
村民总是津津乐道,子谏村是个文化村——“秀才”多,村里有一批专门编写对联的“秀才”。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家家户户都会贴上这些“秀才”专门编撰、书写的对联。从红白喜事的传统礼仪到勤俭持家的治家格言,从待人接物的细致讲究到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这些对联反映了老百姓追求仁德、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怀,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是美丽子谏村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小对联彰显大道理,弘扬着正能量,引领着新生活。子谏村人自小受楹联文化熏陶,经年累月,文明淳朴的村风逐渐形成。去年,村中有心人裴忠荣和裴光前收集了万余副对联,在村中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将其中部分编辑成册。
村民拿着新印刷出来的楹联册子,脸上喜气洋洋。从1967年的婚庆联到2021年的新春联,这些联几乎承载了子谏村人半个世纪的沧桑生活、风雨人生,记录了村中婚嫁、丧葬、上梁、乔迁、吃喜等大小事宜,见证了每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翻看手中的《子谏楹联》,虽然一些联不尽符合平仄对仗,但其文字通俗易懂,能准确说明问题。这一家大门的对联是:柴米油盐手中过,酸甜苦辣心里尝,横批“老百姓”三个字就点明了自家身份。那一家靠梨果致富发家了,他家的对联是:梨果写春秋华章篇篇,科技指迷津富路条条。有一家嫁女,客厅对联是:当女又当媳颇多贡献,是婿也是儿勇于担当。
小小一副对联,内藏不少乾坤,需要人细细琢磨。短短十余字,承载的情感和内涵却一点不少,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乡风文明中的孝老爱亲等,都被完美地融入联语中,潜移默化中对村民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今年32岁的裴亚婷拿着册子,和几位村里的伙伴围在一起小声讨论,寻找着与自家有关的对联。当看到册子里收录有她12岁生日时的贺联,兴奋地大声呼喊。
不远处,几名放暑假的学生,正在努力辨认着对联上的字,一边读一边猜。也有孩童虽不认识字,却让家长帮忙以楹联文化墙为背景拍着照,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融入他们的生活,浸润他们的心灵。
村中退休老干部裴光前说,楹联传播真善美,可以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向上向善。楹联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文化品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楹联收集起来,让后起之秀“理想夙愿成,从师有高门”,开启新的里程碑。
上王乡乡长陈鹏表示,未来会继续深耕辖区特色优秀文化资源,充分发掘楹联文化优势,用楹联文化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唱响新时代的赞歌!
薛丽娟/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