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早期形成
大禹治水 (资料图)
闫德亮/文
神话历史化是应政治、宗族等方面的需要对神话进行的修改、分解与加工,它促进了民族的凝聚融合,是神话流变最明显的特征。神话历史化开始于夏朝,活跃于商周,结束于西汉武帝时期。作为中原华夏民族建立起来的夏商周王权,为了王权的统治需要从神话中寻找先祖,于是禹、契、后稷分别成了夏、商、周的始祖。“神祖合一”在与天帝取得联系的同时,也淡化了大神们的神性,使众多的大神变成了人类始祖、人间帝王、文明创造者等,并步入历史文化殿堂。汉初司马迁在《史记》开篇讲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历史功绩与血缘承继,使五帝系统被广泛接受认同。五帝系统的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神话的主流框架,形成了民族的血缘之本与共同历史,奠定了华夏民族发展的根基。
伴随神话历史化的进程,华夏民族渐趋形成。华夏民族源于先秦时期的“夏”“华”“诸夏”“华夏”,是相对于中原或曰中国周边的夷蛮戎狄民族而言的,其形成发展过程漫长而艰辛,古代神话也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融汇变异。
原始时代,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先民群居生活。随着人口的增加,先民外拓空间,迁徙他方,相互融合。距今8000年左右,伏羲部族由西向东迁徙至中原地区,并与太昊部族融合成太昊伏羲氏部族,实现了东西民族融合与神话的交融变异。太昊伏羲时代后期,西部少典族一支的炎帝部族顺黄河南岸东进,融合了太昊伏羲部族,再次实现了民族融合与神话的交融变异。炎帝部族没落时期,东进的少典族另一支黄帝部族经过阪泉之战击败了炎帝部族,融并了炎帝部族及中原地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以炎黄为核心的华夏民族集团与丰富的华夏神话。随后,华夏集团开始了与东部东夷集团和南部苗蛮集团等两大民族集团的融合。涿鹿一战,黄帝击败了蚩尤带领的东夷九黎集团,融并了九黎部族大部分,其余少部分南徙江南壮大了苗蛮集团。之后,帝尧女儿娥皇和女英嫁与虞舜,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联姻,进一步加深了两大集团的融合。与此同时,华夏集团也开始了对苗蛮集团主要是三苗集团的融合。“尧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虞舜迁三苗、南巡教化三苗,以夷变夏;大禹毁灭性的打击彻底征服了三苗。经过炎黄及其后裔的努力,民族融合进一步实现,华夏民族集团初具规模,一个“华夏民族国家”政权——夏王朝呼之欲出。
夏王朝融合统一了天下万邦,瓦解了氏族制。为了政权合法、地域扩张、思想统一,他们打出了“君权神授”的大旗,并开始了神话历史化改造。商周王朝效法夏朝,在“天命观”的指引下,统一了华夏民族的思想共识,扩大了华夏民族的区域,壮大了华夏民族的群体。春秋时期,华夷四方民族观念与大一统意识基本形成,黄帝被确定为华夏民族的血缘与文化始祖;战国时期黄帝的民族核心地位被确立。这些都加快了天下民族融归华夏民族的步伐。秦帝国的建立使华夷归于一统。汉朝的建立实现了民族的大一统,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汉族应运而生,且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与核心民族,发挥着民族团结融合的主导作用。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的凝聚核心作用得到发扬光大,其不断融并、接纳来自中原以外的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党项、女真等其他民族,使华夏民族更加壮大和强盛。随着近代列强的入侵,华夏民族民族意识觉醒,向国内民族喊出了“中华民族”联合起来团结对外的口号,于是,华夏民族方称中华民族。
(《光明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