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8-25 10:58:48

杨琦版画《见证·热血铸就》创作背后的故事


杨琦与老兵符隆前留影

版画作品《见证·热血铸就》

没有枪林弹雨的宏大场景,没有战场搏杀的壮烈悲情,没有视死如归的豪迈激荡……直接将视线聚焦于一位老兵胸前的共和国勋章上,以刀为笔,饱含深情,刻就民族英雄的精神底色,仿佛让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一个个为国奉献甚至牺牲的热血忠魂。

这就是杨琦的版画作品——《见证·热血铸就》。

前不久,第13届全国美展版画作品展入选名单公布,《见证·热血铸就》赫然在列。作为运城唯一入选的版画作品,在我市书画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幅令人震撼的作品,让人们对作者杨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英烈之后寄情深

《见证·热血铸就》从作品构思到素材选择,再到创作成功,杨琦耗时一年之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早在去年年初,杨琦就有了参加国展的打算。既然有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宏阔背景,杨琦将目光锁定在那些为了新中国英勇抗战的老兵身上。

为什么会选择老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杨琦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先烈后代。爷爷杨寿山在淮海战役中英勇牺牲,他总想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表达对烈士爷爷的怀念。

小时候,杨琦经常听老人们讲起爷爷的事迹。

1919年,杨寿山出生在夏县庙前镇王峪口村。1938年,日军侵占夏县,杀人、放火,同胞遭尽欺凌。热血青年杨寿山义愤填膺,在中共夏县地方党组织的指导下,他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洪流,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杨寿山加入了太岳军区部队,转战太行山,并鼓励好兄弟杨德山、张学斌在家乡组建成立了抗日游击第十支队。杨寿山在对敌斗争中,政治觉悟不断提高,1943年先后任太行四分区民运干事、军法干事等,1945年担任平顺县独立营副政委。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已升任团长的杨寿山奉命参战。这次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不幸的是,杨寿山在这次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至今,杨寿山同志的光荣事迹,还陈列在江苏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内。

一张遗像、两封家书、三个不同时期更换的烈士证、五次部队嘉奖通知……这些断断续续的记忆,不能了缺杨琦对爷爷的怀念之情。之后,他在《河东烈士》上找到了有关爷爷的记录,又在网上搜索到很多有关淮海战役时爷爷所在部队的信息。2008年,杨琦和家人专程前往淮海战役纪念馆瞻仰爷爷的丰功伟绩,对爷爷的生命轨迹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先辈们英勇奋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感受:正是大批先烈浴血奋战、为国捐躯,才有了不断强盛的新中国。

作为英烈后人,片言只语的历史记录只能加深对先辈的无尽哀思。作为画者,创作作品寄托对烈士爷爷那一代军人的崇拜情感,成为杨琦魂牵梦绕的一个心结。

这个心结需要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心怀崇敬访英雄

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京举行,在受邀出席阅兵活动的民族英雄当中,一位老兵引起了杨琦的注意,这位老兵名叫符隆前,1923年生,原国民革命军73军77师229团炮兵连战士。1946年,部队裁军整编,他退伍回家。回乡后,他多次参加剿匪战斗。1949年,符隆前守卫能滩吊桥,让解放军二野刘邓大军顺利过桥入川,解放大西南。

这是一个真正经历战争洗礼的英雄,在胸带勋章的符隆前身上,杨琦仿佛看到了爷爷的影子。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宏大的背景下,杨琦的表达欲望再一次被激活。

老兵是否还健在?同不同意创作?从网上查阅资料,并没有浏览到他逝世的消息。杨琦决定,还是到他老家走一趟,亲眼见证英雄,实地挖掘素材,创作才有激情,作品更有深度。

今年4月,杨琦心怀崇敬,急切地踏上了寻找老兵符隆前的行程。

符隆前的老家在湖南泸溪县洗溪镇峒头寨村,距离运城一千多公里。杨琦先是坐大巴到河南洛阳,然后从洛阳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才到泸溪县所属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后,他又转乘出租车,来到峒头寨村。

进村一打听,热心的村民把杨琦领到了老兵家。虽然见到的是陌生人,但符隆前热情的接待让杨琦十分欣慰,“老兵快100岁了,但身体很硬朗,待人很热忱,我感觉就像回到了自己家”。

一天的采访,一夜的长谈,老兵符隆前穿上挂满勋章的粗布军装,为杨琦讲述了一个个战斗故事、一个个英勇的战友,讲到情深处泪眼婆娑。“这些军功章不应该是我个人的,是我们班、我们连的,更是千千万万个为国牺牲的战士们的”。

一个真实健在的英雄符隆前,一个写进历史的英雄杨寿山在此刻发生碰撞、高度重合。

一来回七天,杨琦克服了难以预料的困难,但能够见到老兵,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回运之后,采到的素材经过沉淀,杨琦决定用具有沧桑感的黑白版画进行创作。他突破传统版画技法,创新表现形式,聚焦放大那几枚有灵魂的勋章,以刀为笔,意形兼顾,一气呵成。

评委会专家评价《见证·热血铸就》:“在画面的风格、语言上,整体采用抒情式绵密的超写实表现手法,让刻刀碰触每一个细节,将每一个局部在虚实中慢慢凸显出来,让观赏者获得了极大的视觉审美和心灵震撼。在画面的整体统一上,采用‘暗角’原理,如舞台聚光效果般重点刻画核心范围而简化‘四周’区域,让画面具有浑厚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作品的深厚内涵。”

崇德尚艺结硕果

全国美术作品展是中国美术界最权威、规模最大的顶级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5年一届。入选的难度,可想而知。能够入选,也是对创作者水平的一个肯定。

杨琦的艺术之路是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中蜕变升华的。

父亲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对绘画很有研究。受父亲的熏陶,杨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涂鸦,1991年考入山西省艺校深造,开始系统地学习版画技法。

杨琦的衣柜里至今还有珍藏着一件军绿色的短袖衫,那就是军人出身的李晓林老师送给他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搬了多次家,但那件短袖衫却一直带着。在校三年间,李晓林老师在生活、学习上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李老师以德化人,以艺立人,是我艺术情操、务本修德的指路人。他的人品和学养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经过老师的精心培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1994年,杨琦的毕业创作《解放太原》,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轰动了省艺校。

1995年,22岁的杨琦首次在运城举办个展。书画前辈王陆老师特意为他写了序言。他倾其所有,展其所学,得到了运城书画界人士的褒奖。

在美术这个大范畴中,版画只是一个门类,艺术的海洋宽广而深邃。工作在运城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存,让杨琦再次深切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凭借多年的素养积累,杨琦不断突破自己向更广阔的艺术领域探索。

“本立道生。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阶梯,也是务本的要务,学好传统、用好传统,是创作的必由之路。”“务本与修德互为表里,谈务本离不开修德,修德也是务本的基础,是另一种形式的务本。”先德后艺,精艺弘道,杨琦扎根传统,深受河东文化精髓的濡染,与几位颇有建树、志同道合的书画家经常交流切磋,打造运城书画名片,组成“河东八友”,走军营、入企业、进校园,为道德模范树碑立传,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崇德尚艺,将是他不懈的追求。

景斌/图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琦版画《见证·热血铸就》创作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