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日记_黎建月
此时,秋天很像人手一册的初中课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老师会说:翻到课本第几页。于是,我把秋天打开,只听得哗啦哗啦的一阵作响,风声,雨声,读书声。人有时候好似长着枝丫片叶的植物,看季节的脸色行事,跟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移情——见春天而展眉,遇夏天就撒欢,着秋天则寂凉,入冬里或抑郁。喜怒哀乐的人们,似梵高画框里的一群向日葵。
那么,人的从前的从前,或者是属于植物的姐妹么。一场连阴雨,几番秋风号,我们又记起了这妹妹。嗅得一点点秋天的味儿,就矫情成一副怜惜的表情,低语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诗句。
秋天到底是个怎样的情形?却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未可千篇一律,即便是梁实秋、老舍、郁达夫,曾经的他们都有着各自喃喃自语的秋之感受吧。
春华秋实,秋实之后,感受特别的常常是伤离别的况味了。依依难舍的仪式感,花朵经历过,果实经历过,现在则始由树叶蒙受。田地里的庄稼,连同至初的杂草丛生者,怕是要舍弃去整个生命,而正告别着呢。那么,人的离别呢?是否也学着秋天依依不舍的表情,再附之以梨花带雨、泪珠连连。
其实,人的很多属性本是从植物那里学来的。听说过“植物神经紊乱”医学名词,仿佛每个人的怀里藏着一棵不说话的乔木,一株道不明的草根。当然,此植物非彼植物,却在心里宁愿影影绰绰地由他们亲近、爱恋、怜惜,但能减却些我们的孤单就好。
也不是刻意要套植物的近乎,而是想,在这个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变幻里,它们总是与人类休戚相关的,至少牵拽着我们的神经。况且,它们还供养着我们人类呢。
而秋天的绘声绘色,该是怎样的一份颜值呢?画家的笔端,调色板里,这些染料够不够多,够不够展示良莠不齐的野草碎念,狗尾巴草的容颜,够不够记录黄豆荚、青苹果、啄木鸟、鹳雀、布谷鸟的欢场?
读秋天,或者就是读小草的变奏曲,读落叶乔木的心绪变幻,也就是读土地的良心,读我们人生且行且珍惜的感受。
枯黄萧瑟,落叶飘摇,幽鸣啼啭,秋雨绵绵……此时,再读这些并不暖色的词句,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沉闷凄冷,反而觉得多了一份此心悠悠、了无愁怨的畅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