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11-1 10:37:32

悲壮英烈范居江

    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日、俄、英、美、德、意、法等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攫取在华的各种特权。他们在中国加紧进行领土掠夺和经济掠夺的同时,在思想上,利用宗教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所谓的传教士源源不断地渗入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进行奴化宣传。他们通常惯用两方面手法:一方面炫耀外国势力,吸引一些愚顽的人“投教”,这一类教徒,投靠教堂,借外力自卫或报私仇;一方面出钱收买流氓无赖“吃教”,这一类“吃教”者把“教徒”当作一种头衔,依恃外力讹诈善良,包揽诉讼,欺压无辜。真正信教的人,在教民中占极少数。所谓教会,事实上是外国传教士和投教者、吃教者共同组成的侵略团体。在这些外国传教士猖狂活动的地方,广大劳动群众“愁赋重而赋上加赋,苦政繁而政外有政”,往往形成“民怨愈深,教势愈演”的局面。

    我国良民百姓本已受够了封建压迫的痛苦,现在又加上了外国教堂的压迫,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以反抗外国侵略为宗旨的义和团组织便应运而生。

    1897年,山东曹州人民首先举起义和团旗帜,打死德国传教士二人。而后,这种民族自觉的革命运动在山西、河北、河南、内蒙、东三省揭竿而起。河津志士范居江和本县武举张守忠先生自发地在河津组织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备受乡民拥戴。

    张守忠是河津老城西关人,武举出身,精于拳术,臂力过人,富有反侵略的爱国思想。范居江是河津西磑村人,例贡生,博读经史,兼习武事,急公好义,深得乡亲们的拥戴,他在西磑口开设旅店,暗中与张守忠联系,开展活动。

    1900年七八月间,河津县城东关耶稣教堂英国传教士宓学诚(译音)牧师、新绛容牧师及其眷属8人在吉县、乡宁等地避暑,风闻河津义和团举起了义旗,不敢回县城,打算渡河去陕西躲避。一日,他们行至西磑口,夜宿范居江开设的旅店内。当范居江得知这是一伙打着传教的幌子,暗地里替英帝国进行奴化宣传的传教士时,不禁满腔怒火。但他不露声色,仍然殷勤招待,并答应第二天护送他们过河。与此同时,范居江连夜派人送信告知张守忠。

    张守忠收到信后,又立即通知城内西区子(相当于警察派出所),派出兵丁10余人,由张守忠带领,来到石咀子(大石咀),埋伏在高粱地里。当牧师宓学诚一行8人由范居江护送到石咀子附近时,张守忠等人立即跳出来,手持利刃,将其逼到黄河边杀死,抛尸黄河。张守忠、范居江等义士为国雪耻,为民除害,乡人无不称颂,这就是当时震惊清廷轰动全省的河津“教案”。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是对外国教会妄图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强有力打击。周恩来对义和团运动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然而,屈膝媚外的清朝政府却采取“抑民佑教”的政策。1901(辛丑)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向穷凶极恶的八国联军屈膝献媚,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要求李鸿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也就是将中国的一切物质财富应有尽出,来讨好帝国主义,以博得他们的欢心,换来自己的反动统治。同时,又传谕各地将“忠勇可恃”的义和团严行缉拿,务求灭尽杀绝,以此献媚八国联军。

    河津县官赵子燮接到传谕后,立刻缉拿“教案”的相关人员,将张守忠、范居江、吕成才、卫德合、任克德等人缉拿到县城,终日拴在“南瓜蔓”(铁蔓环数十个,每环重十数斤)上或上枷置于木笼内示众。张守忠义士为抗拒非法恶刑,在狱中毅然吞金自戕。因案情重大,牵连的人很多,赵子燮怕被上司追究,连夜潜逃至里望镇,把“教案”发生的前后情况函告新任县官黄庭光,由黄详细禀报山西巡抚毓贤,毓贤即令将范居江等人解至太原。

    范居江以为朝廷既然支持义和团,不至于朝令夕改;又以为吾人杀洋人为朝廷除害,朝廷不至于加害自己。乡人屡劝其逃避,但他不以为然,所以当清政府差役手持通缉令到达时,乃泰然就捕。范居江等人被押至太原后,其家属及亲朋乡友曾多方营救,终无效果,是年秋,被蒙冤斩首。临刑前,范居江义士对儿子说:“不要悲伤,只记住我洒出的是一腔爱国热血!”然后,转身振了振衣袖,走上刑场,从容而去。就在刽子手刀落的一刹那,狂风大作,一声炸雷巨响,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范居江就义后,其身躯葬于太原郊外荒茔,只做简单标记,其头颅竟被清廷政府传送至河津,悬于县城门楼“示众”,以震慑百姓,惨不忍睹。家人得晓后,痛恨难忍,甘冒株连治罪之险,捧回范居江的头颅,置于瓮中,举行了简单的葬仪后,含恨掩埋地下。

    为了国家而反遭横祸,乡人无不扼腕叹息,对范居江义士愈加敬重,对清王朝及帝国主义愈加仇恨。范居江虽然被杀害,但他的义行将永远传诵人间。

    1911年,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此时,范居江蒙难已十年,家人决计速赴太原,移回其骨骸。抵达太原后,范居江之子范必英特请了著名教授乔鹤仙(名勋,字笙渔,晚年别号吁园老人,河津老城南街人),同往荒茔启出范公遗骸。乔教授按人体解剖学系统将骨骸依次标号,必英谨捧归家后,合头颅依次置于棺内,敷以葬服。安葬时,范居江生前友好,十年前共同举义尚存人间的故旧,纷纷前来执绋吊唁,众人皆谓:“公义举死难惨烈,终有此日之哀荣,足征天之不负忠义善良也。”当时范必英写给父亲的挽联有这样一副:

    智可及,愚不可及;

    生有名,死亦有名。

    为清反被清所害,秋风秋雨愁煞人。范居江的不幸蒙难更激起全家人对清王朝和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今又逢辛丑,是范居江义士蒙难120周年,他的后人范青山作挽联一副,以示对先祖深深的怀念:

    诛异报家邦,慷慨并州,大义捐躯心不死;

    归魂彰气节,激扬两水,老城悬首面如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而要“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范居江等英烈,为争取民族独立,为挽救国家危亡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顶天立地的英雄,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宣传他们悲壮的感人事迹,发扬他们英勇的爱国精神。

    义举已归先烈录,典型留与后人模。让我们踏着先烈的血迹,听党话,跟党走,在建设美丽河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李国岗/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悲壮英烈范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