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11-4 11:01:57

河津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河津党组织创建于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之后。在这之前,河津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虽然开展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多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但因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均以反动统治阶级的疯狂反扑与残酷镇压而告失败。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在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时,在河津虽然没有党组织,但是五四运动新思想对河津知识
界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东黄村青年邓国栋在河津县城第一高小读书时,就在进步教师指导下,广泛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和青年们探讨救国救民的道理。城镇女青年王凤兰在运城女
师读书,她利用假期回家之机,动员妇女们剪短发放大脚,追求平等和幸福。

  1924年冬,邓国栋在太原读书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他热情给家乡同窗好友推荐介绍马列主义的书籍,利用假期积极召集进步青年,启发他们的阶级觉
悟,并积极支持他们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五卅惨案后,以河津中学为主成立的河津各界“沪案后援会”,遭到顽固县长蔡光辉的反对,在邓国栋指导下,河津中学学生赶走了顽固县长蔡光
辉。这些都为河津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邓国栋协助河津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上属中共太原特支领导。河津支部成立后,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农民协会,利用
协会发动农民开展反对军阀斗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一贯投机钻营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紧步蒋汪后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山西各地大力制造
白色恐怖局面。中共河津第一个党支部遭到破坏,被迫停止了活动。但是富于反抗精神的河津人民,面对蒋介石和阎锡山的新军阀统治,坚持斗争。

  1932年12月,中共河北临时省委安排阎子祥(阎增祥)以省特派员身份来河东巡视,并开辟工作。他派省立运城二师学生、共产党员姚晋太(稷山人)到河津南原村介绍墨遗萍加入中国共

产党,并组建了河津、稷山联合支部,恢复了河津党的组织。姚晋太和墨遗萍任负责人。

  1934年春,由于上级党组织遭到破坏,党员名单暴露,姚晋太和墨遗萍均在通缉之列,他们被迫逃陕,河津地方党组织又中断了活动。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日益扩大。阎锡山为了维护自己在山西的反动统治,一面调集重兵阻截红军东渡开赴抗日前线,一面在全省范围内掀起
了反共、防共高潮。在河津,顽固的县政府成立了“防共保卫团”,使河津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为了加强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迫切需要恢复和建立各级党的组织。

  1937年8月中旬,在太原就学的河津修村人、共产党员郭一民受中共山西工委派遣,回乡组建河津地方党组织。经中共河东工委书记阎子祥介绍,郭一民与河津牺盟特派员刘山澍(山东
人)及河津另一党员杨长有(原名杨炎盛)取得联系,于1937年8月上旬成立了中共河津工委,上属中共河东工委领导,郭一民任书记,刘山澍、杨长有分别担任组织和宣传委员。9月下旬,
在中共河津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受省牺盟会派遣的刘山澍、邵泽民等积极发动,组建了以河津进步知识青年和工人农民为骨干的河津牺盟县分会。

  河津牺盟县分会成立后,刘山澍等人把党的秘密工作和公开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时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的组织。在刘山澍的影响
和发动下,马平定、马子昂、姚五福、刘建凡、杨富泰等一批进步青年,坚定了抗日救亡的思想,不久便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10月下旬,河津连伯人、共产党员赵敬斋(又名赵可畏)在中共河东特委的指派下,回河津联系郭一民、马平定等人,商议组建中共河津县委事宜。10月28日,郭一民、马平定、
赵敬斋三人在城内文昌巷马平定家东房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共河津县委员会,郭一民任书记,马平定任组织委员,赵敬斋任宣传委员。中共河津县委建立后,县工委即行撤销。当时全
县共有18名党员。他们是刘山澍、郭一民、杨长有、赵维新、邵泽民、马平定、赵敬斋、郭孟贤、杨富泰、姚五福、薛自义、刘建凡、张克让、吴克让、马子昂、韩水堂、王志杰、刘玉璞
(女)。县委在牺盟县分会的掩护下开展工作,所有的党员都是牺盟会员。

  中共河津县委的建立,标志着河津党组织走向发展壮大,河津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938年3月5日日军占领了河津县城,中共河津地下县委撤离了县城,转入农村。在艰苦的环境中,县委积极发展党员,培养党的骨干力量,至1939年底发展到360余名。建立健全了4个区
分委,18个党支部。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的艰苦斗争和流血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河津,共产党员薛关镇、柴理科和进步青年李林子于8月18日代表河津地方政权接受了日军投降,但随即阎锡山河津地方政府挟兵自重,抢夺了抗战胜利果实。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中
共河津县委对机构进行了精简,县委只设书记1人。在县委的领导下,组建武工队、游击队,迂回在吕梁山下汾河两岸,抓准时机,给敌人以狠狠打击,从而为开辟新的解放区和人民政权奠定
了基础。直到1947年4月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河津,结束了国民党在河津的黑暗统治。

  河津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阎锡山政权在河津统治的结束,标志着河津共产党组织由地下转为公开活动,领导和组织河津人民闹革命,而成为担负起领导河津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河
津人民由受剥削、受压迫翻身当家做了主人。从此,河津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河津解放后,河津县委和县民主政府成立,马平定任县委书记、县长和农会主席,高峰任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新的县委组建后,先后成立了组织部、宣传部、秘书室、城工部、社会部5
个工作机构,并在全县设立了3个区分委。至1949年9月,河津县委共下辖5个区分委和3个工作部门。这一时期,党员人数由抗日战争结束时的近百人发展到1949年9月的524人,机关党支部
10个,农村党支部38个,个别关系村29个。

  新中国成立后,河津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至2010年底,河津市共有党组织568个,其中,党委17个,党总支39个,党支部512个。全市共有党员12173名,其中农村党员7199名。



      (史改玲/文   作者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津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