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11-6 12:09:38

赶集_姚春燕

    集市,是农村或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赶集,即到集市上买卖货物,在我们晋南方言里叫“上会”。每到换季或农闲时节,镇上或大点的村子还会有大型的“古会”。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对这样的“古会”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每到腊月农闲的时候,大人们忙完了地里的庄稼活,卖了地里的农作物,手里头有点富余的零花钱,婆婆媳妇们便会提前一天约上三五个人,带上全家孩们去赶集。小孩们听到去赶集,有的会高兴得一晚上睡不着,叫嚷着明天到了会上要吃这、要买那。

    第二天一早,家里的女人们会早早让孩们吃上一碗滚水泡馍,或热馍夹咸韭菜、酸菜。吃完这顿饭,便出发了。吃这顿饭,主要是怕孩子们路上饿,此外也能在集会上少买点吃的,省点钱。在那时,不论路程远近,大多数的家庭,都只能步行。多数老百姓家里也都不富裕,不是孩子想要啥,都能满足的。妇女们出门时,肩上挎着个布袋子,装着馍馍、大葱之类的干粮,身前身后跟着三五个小孩,有的不会走路的,则由家里的男人抱在怀中。家里人多的,有的男人还会套上牛车,拉上一家老小。步行的孩们望着坐在牛车上的孩们,满眼地羡慕。走上一段路,孩子们的兴奋劲过了,也走累了,被大人远远地落在后面,这时,家里的大人便喊道:“快走呀,娃!到会上给你买个火烧子夹肉!”路过的牛车,若是车上还有位,总会捎上一段老人或走累的孩子们。

    冬天的集会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还未到集会场,老远就能听见各种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于是孩子们便知集会快到了,也加快了步伐,催促身边的爸妈快走。越往集市里面走,人也就越多,越拥挤,各种美食的香味就不断地往鼻子里窜。走到卖饼子的跟前,打饼子的卖家一边挥舞着擀面杖,一边头也不抬地问道:“小家伙,吃个火烧?夹肉吗?可香哩!”孩子们便会痴痴地站在那,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酥得掉渣的黄灿灿的油酥饼,有的甚至馋得直用袖子抹口水,一步也不肯挪动。大人们总会在这时拉着自家孩说:“先走!等一会饿了再买!先给你试个过年的新袄。”贪吃的孩子们就这样被硬生生地拉走,可还是一步三回头。那擀面杖敲击案板不断地发出的脆响,在此时何尝不是一种诱惑呢,想吃呀!再走几步,又会碰到卖炸油糕的,那油锅子上码得整整齐齐的热油糕,馋得农家娃直流口水,大人们心疼娃,便会掏出一元钱,买上三四个油糕,分给一家孩子们吃。大人们却常是不吃的,记得当时妈老说,自己不爱吃。当时小,就信了。等大一些,才明白那是妈的谎言。

    等到了卖衣服那里,在大人的“指挥”之下,孩子们“胡乱”试了一通衣服,便闹着要吃饼子夹肉或是别的美食,而大人们与卖衣服商家拉锯式的讨价还价,总也完不了。孩子们便又拽着大人的衣角:“妈,我要吃……”通常是还没有等孩说出要吃的东西时,便会受到大人的一声呵斥:“吃,吃,吃!等着!”商家见状,也就会适当让让价,一桩生意也就这样成交了。

    快到晌午,大人们见孩子们也饿了,就会带上孩,来到凉粉摊摊,吃上一碗凉粉饸饹,再配上一个油酥饼。经济条件好的,还会带孩吃上一碗“热锅子”。那热锅子上架着的羊骨头,时时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红的辣子,绿的香菜,油汪汪的大肉片,总让我们这些孩子连汤都喝得一干二净,甚至连碗也舔得干干净净。

    吃完喝完,家里的男人们便去农贸市场,买些农具,看看牲口,为来年的农耕做好准备。女人们便带着孩子们去戏台下看大戏。唱的剧目也就是《三娘教子》、《清风亭》等等。说是看戏,多半是大人在看,孩们三五成群在玩耍。大戏一般晌午十二点整开始,两三点结束。大戏结束,我们也该回家了。大人们购置了过年需要的年货,孩子们则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时至今日,每逢休假日,若能赶上集会,我也总会让老公开车带我回老家,逛逛集市,找找童年的回忆。但随着乡村城镇化,以往热闹的集市明显小了,大部分年轻人都愿意去城里逛街,但集市留在我记忆里的文化,那浓浓的亲情、深深的乡情,却因岁月流逝而更加珍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赶集_姚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