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11-7 10:17:38

薛创元:花鼓群中的小铰子

   我是僧楼镇忠信村一名文艺爱好者,从父辈到我这一辈再到我下一辈都非常喜爱文艺。

   往年只要是村上闹社火,花鼓可称为我们村文艺表演的重中之重,也是村民非常期待的一大特色表演形式。自然我们这一大家子也是积极热心参与,无私奉献,被村民尊称为“花鼓世家”。

   父亲的独特花鼓表演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他只要一登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满堂彩”。那种诙谐幽默搞笑的艺术表演,令人拍案叫绝,真可谓是艺术的经典。那身段灵动如风、手法纯熟、花样层出不穷、临场发挥潇洒自如、活灵活现的表演,令围观的群众赞不绝口,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只要父亲的花鼓一上场,就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场表演下来,喝彩声、叫好声连连,常有围观的群众看罢一场又追着看下一场。

   为继承和发扬父辈的遗志,多年来我苦思冥想,不断钻研实践,吐故纳新,使花鼓的表演形式更加热闹和红火。我注意到一种不为人注意的、在表演中可起到画龙点睛效果的乐器,它就是小铰子。小铰子是一种配角乐器、附属乐器,一般应用于戏剧的武场门,也可在洋鼓、秧歌等文艺表演中出现,但它在长期的文艺表演中没有特殊位置,也没有单独的表演形式,不像笛子、二胡、唢呐等,各自都有它一定的特殊表演形式。

   无意之中,我发现了小铰子的一种滑稽的艺术表演形式,并将它发挥运用到花鼓表演当中,既热闹又增添了活跃气氛,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了花鼓群中的一大亮点。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小铰子身上,这就大大提高了花鼓群的艺术魅力,使观众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这种滑稽而独特的艺术形象被观众送了一个雅号“花耍”,有的还编了顺口溜:

   花鼓群里夹铰子 看上伢外还好哩

   嘁嘁嘁 擦擦擦瞅上着实很花耍

   左手摇 右手转两只手儿很灵泛

   小小铰子不太大 表演形式真不差

   我的基本体会是小铰子它不应只限于一种声音,而应有轻重之分、周边之别。我将它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铰子的正面接触,为之重。二是它的周边接触,为之轻。接触的发音轻重,既要区分,又要相互配合。想要达到轻重之分又要配合完美的良好效果,还必须要用一种特殊的表演手法,那就是时不时地发出颤音的响动。这就需要大拇指和食指末梢掌握小铰子的把柄,表演时两只手腕也随之灵活转动。

   例如曲谱【哗不得 来呆】这个‘哗’就是小铰子的正面接触,就是重曲就是拍子。【不得 来呆】就是小铰子的周边接触,就是轻谱。此去继续延伸,小铰子还可以在手腕转动下灵活自如,或上或下来回旋转,随心所欲。曲谱的种类繁多,长短不一,掌握了曲谱,分开了轻重,就等于掌握了小铰子的基本要领。小铰子虽不是主角,但却是代替不了的配角,完全可以跟主角相媲美。这跟唱戏的好演员是一样的道理,你不光要有好声嗓,还得要有较高的艺术动作,包括面部表情的变动,胳膊腿的配合,手法的高低左右、轻重缓急,身手合一等。有了这样的艺术形象,才能赢得观众好评,才能产生好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非常的视觉盛宴,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这种表演形式就目前来说还没有,还有待于继续完善、挖掘,让这种艺术发扬光大。

   我想凡属乐器,都有它表演运用的艺术价值,不只限于目前已经能表演出来的模式,还可能有更多更好更精彩的表演形式,只是未挖掘出来罢了。

   在此,我衷心希望广大文艺爱好者进一步发现和挖掘,使这一艺苑奇葩前景更加灿烂辉煌。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只能浅谈一点个人心得体会,望广大文艺爱好者点评指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薛创元:花鼓群中的小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