鹾海盐湖:中国盐文化的渊薮
韩振远/文盐湖区以盐池得名,地处运城市中心地带,是运城市政府所在地,历史上曾称“盐氏”“盐邑”“苦城”“潞村”。这里条山巍峨,鹾海荡漾,鸣条岗逶迤,稷王山兀立。涑水河纵贯东西,姚暹渠穿行市区,在南风的吹拂中,12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民生息繁衍,伴着雪白的盐花,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标志,盐湖区的标志就是浩瀚的盐池。盐池很美,往运城市区南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盐池。从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出来,刚刚还蓝天白云,赤日炎炎,眼前景色突然一变,像刚刚下了一场雪,银装素裹,让人以为来到了寒冷的冬季。
这就是著名的运城盐池,又叫盐湖、盬池、解池。其所产之盐叫潞盐、解盐或解芮之盐。唐人柳宗元曾在《晋问》一文里,对故乡的盐湖进行过生动描述:“无声无形,漂洁迅诡,回眸一瞬,积雪百里……似陨星及地,明灭相射,冰裂雹碎。”
与世界各大盐池相比,运城盐池不算大,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5公里,晶莹剔透,玲珑秀气。其仿佛是老天爷专门用来装扮这一片土地的,不远处,峻峭的中条山像一架黛色屏风,山下,田野葱郁,绿色如茵,盐湖若一面椭圆形的镜子般,宝色熠熠,映出了山的秀丽,天的幽蓝。
“千古中条一池雪。”运城盐池是中条山、阳光、南风共同的杰作。夏天,站在盐池旁,能明显感觉到一股薰风从中条山吹来。徐徐的,带着一股热流,仿佛从火炉里掠过,渐渐大了,炙热的阳光下,湖水泛起金波,湖面上的水汽雾霭随风化做无形,隐入北面的市区。仔细看,湖水下,结晶的盐粒隐隐可见,似在窥视时机,即刻浮出水面。
远古时代,盐是稀缺资源。依傍盐池生活,是最好的选择。史书记载,最早生活在运城盐池旁的是“铜头铁额,食沙子”的九黎部落。华夏民族的第一场战争,就是由黄帝的有熊部落与蚩尤的九黎部落为争夺盐池进行的战争,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结果是蚩尤大败,身首异处。“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
黄帝以后,氏族社会的各个部落,纷纷在解池周围建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距运城盐池不远的地方。春秋时代晋国迁都时,也曾考虑迁往郇、瑕(现临猗一带)之地,这还是因为盐。“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晋国诸大夫的这些话,道出了运城盐池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相传当年舜帝眼望茫茫银海,手抚五弦琴,沐浴南风,咏出了流传千古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有此一咏,薰薰南风便不光拂向盐湖,连黎民百姓都能感到舒暖。
柳宗元曾将河东盐誉为“晋之大宝也”,其实,河东盐岂止是晋之大宝,也是国家取之不竭的聚宝盆。《新唐书·食货志》中说:“河东两池盐利,岁收百五十万缗。”150万缗是个多大的数字?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说不清。如果知道唐代宗大历年间,全国盐利收入每年600万缗,占全国总收入的一半。就会知道运城盐池的盐利占到全国盐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全国总收入的八分之一。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就是说面积仅近两百平方公里的运城盐池,在疆域辽阔国力强大的唐王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至宋代,由于管理得当,盐利收入更大,占到国库总收入的六分之一。
明清时期,晋商依靠食盐、票号打天下,创造出了海内最富的奇迹。而他们起步的地方,正是运城盐池。明代实行“开中制”后,河东商人捷足先登,首先取得食盐销售权,迅速活跃在全国各个盐场,获利丰厚,是明清时期最早的晋商。
坐落在盐池南的九龙山,又名九黎山,是潞盐南下中原的必经之地。山间奇峰挺秀,风光旖旎,本该是个游玩的好去处。山间的一条小道却分明弥漫着悲怆之气。这条路名叫虞坂古盐道,当年,盐商们正是沿着这崎岖小路,步履维艰,将潞盐运往全国各地,如今再走这条古盐道,仿佛仍能听到盐商的喘息声。
盐池北侧的高阜上,殿宇巍峨,金碧辉煌,这就是盐商为求池神保佑,修建的池神庙。庙内,一字排开的三座大殿,分别为条山风洞神祠、灵庆公神祠、雨师太阳神祠。祠前戏台名为“奏衍楼”,接连三个台面,可连三对唱。站在池神庙南端的海光楼下,再看盐池,湖面云雾缭绕,垦畦成列,硝盐冰雕玉琢,用洁白的颜色,告诉人们,这里是运城的根。
若走进市区,复修的钟楼、盐禁门、盐运司衙门,又会用质朴雄伟的建筑讲述盐湖当年的繁华,同时说明“盐运之城”的来历。城东宋代太平兴国寺塔、城西的唐代泛舟禅师塔,则用高耸的姿态,精美的造型,讲述着盐湖丰厚的文化遗存。
城北二十里,有舜帝的安葬处——舜帝陵。鸣条岗绵延百里,到这里戛然而止,舜帝陵就修在当地人称老龙头的鸣条岗末端。在舜帝陵徜徉,眼望宏伟浩大广场,巍峨的门楼,典雅的戏台,宽阔的大道,诱人的花木,会感觉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折射着历史的沧桑。陵墓四周用砖砌成围墙,墓前石碑刻有“有虞帝舜陵”几个大字。陵墓右侧的古柏躯干苍劲,虬枝峥嵘。站在墓前,不由肃然起敬。从陵墓往后,是舜帝皇城,又叫礼乐城,正面开三道拱门,中间拱门门额上书“来南薰”,东西两个小拱门分别书写“阜财”“解愠”,都取自《南风歌》。遥想当年,已到迟暮之年的舜帝,住在这里,沐浴习习南风,仍心系不远处的盐池,心想如何为民“解愠阜财”。
盐湖璀璨的文化,让这片丰饶的土地诞生出许多栋梁之材,其中振聋发聩的人物,是被誉为东方之神的关羽。
坐落在盐池旁的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宋大中祥符七年扩建,嗣后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大火之后,历时十载重建。庙宇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以中轴线为界,左右对称,前殿后宫,共分三进院落。端门、戏台、雉门、午门、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整个庙宇之中,建筑巍峨,气势恢宏,红墙黑瓦,氛围凝重,加之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就有了肃穆庄严的感觉,让人顿生敬畏之心。大殿中央,巨大的关公神像正襟危坐于神龛之上,冕旒玉圭,龙袍蟒带,一身帝王装束,赤面长髯,蚕眉凤目,威仪堂堂。两旁陪待红袍牙笏,恭敬谦卑。至此,经过千般铺垫、万般造势,千呼万唤的关圣大帝终于出现。让人不由心生敬畏,揖手叩拜之余,高燃香烛,许下心愿。
巍峨的建筑、肃穆的气氛在帝王们看来,到底太含蓄。当年康熙、乾隆、咸丰三位皇帝认为还远远不够。于是,挥动御笔,将心中所想直接写出来,留存庙内,有康熙所题“义炳乾坤”,乾隆所题“神勇”,咸丰所题“万世人极”。有金装银裹的帝王牌匾在堂,关公的威仪就得到直接钦定,关公便成为武圣,关帝庙便成为天下第一武庙。
有中条山、盐池,盐湖区钟灵毓秀,有黄帝、蚩尤、舜帝、关帝历史故事流传。如今,走进盐湖,看乡间田野碧绿、果实飘香,城区巍峨的高楼和工业园区林立的厂房,会发现,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如果能在明清古戏台下,看慷慨激昂的关公戏,在舜帝陵前游德孝文化园,在号称“中国死海”的盐湖沐黑泥浴,在繁华的古巷内品尝传统名吃羊肉胡卜,再买几斤福同惠糕点带回去,盐湖区的神韵就领略几分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