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档案未了情_李惠民
一圈年轮,记录的是一棵树的春夏秋冬;一片化石,彰显的是一个世纪的沉淀;一本本档案,承载的是一个单独个体、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历史真实的记录。没有历史便没有档案,没有档案就没有历史。对于档案不少人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我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对档案有点了解,从此和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结缘
那时我父亲因离休问题,向组织部门反映自己情况。根据党的政策,凡在1949年10月前参加土改工作,并在农会任书记或财粮工作的同志,均可享受离休干部待遇。我父亲是1948年就在本村农会任书记兼财粮工作,当我查到父亲档案情况属实,别提心里有多高兴,很快组织部向上级组织部门申报,党的干部政策在父亲身上得到落实,看着父亲开心的笑容,让我初次对档案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我在台办工作22年,曾经为我市27户台胞建立健全了档案,调查摸底阶段,我逐家挨户走访台胞情况,将台胞姓名、年龄、赴台时间、赴台前身份、赴台后基本情况整理归档,每年走访台属,了解他们同台胞通信往来情况,后来台湾当局开放台胞探亲旅游政策以后,回乡探亲情况我们都要写专题报告,一并归档管理,以便及时掌握情况,为开展对台工作,为台胞台属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知
2008年4月,组织部门一纸任命,让我成了一名真正的档案人。为了尽快胜任工作,完成从门外汉向行家里手的转变,那年10月我参加了国家档案局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的全国档案年会。后来凡省、市组织培训学习我都积极参加,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档案和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大到可以记载国家真实历史,小到可以记载每一个人生活工作轨迹,档案是对历史的记录、收集、整理、保管,“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我市档案工作2004年已升级达标,我没有坐享其成、萧规曹随,而是创新工作思路,将工作向基层延伸,先后帮助法院、检察院、民政局、建设银行、河津中学、龙门村、辛庄村、米家关村培训档案员,建起规范化档案室,此项工作受到省、市领导好评,省档案局闫局长带人来我市调研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未了情
2011年因年龄原因我退居二线,心想这下可以放松了,但未曾想到,我们村撰写《南陈村志》邀请我参加,能有机会为家乡尽绵薄之力,我义不容辞、欣然应诺。先后从省、市档案局查到有关我们村的资料50余件,名人档案10余件。对于有些名人,为了完整地还原历史人物真相,我不远千里赶赴多地查找档案。比如李辑瑞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交通科学员,1932年曾任国军战车队第一分队长,1937年曾任国军装甲兵团搜索营第一连少校连长,1938年10月任汽车修理厂中校厂长,1942年参加远征军,任汽车修理厂上校厂长,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任军政部军车整修委员会西安分会专员,1949年12月起义前任西南汽车修理厂厂长,起义后任402厂副厂长,1957年返乡,1969年病故。
收集李辑瑞的信息,我们先从国民党解密档案中查到一些不完整资料,后从四川德阳和陕西省档案局获得后续档案,才将其信息完善,还原了其历史真实面貌,为完成名人档案奠定了基础。在撰写《南陈村志》工作中,我们发动群众收集民间契约、分单等有关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写出了有价值的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我在档案局工作是分不开的。
档案是一部尘封的书,一页一页记载着人文故事;档案是一个链条,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而从事档案管理的档案人,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应该受到社会尊重。
2018年4月,我已正式退休,但我的心还牵挂着档案事业,我为自己是一个档案人而自豪!
(李惠民/文 作者2008年至2011年任档案局局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