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11-12 12:00:43

说说我家的老物件_荆喜运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事物层出不穷。就拿手机来说,换了一代又一代,已经被淘汰的旧手机也有三四部,因为更新速度过快,印象反而不深。倒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留下的那些旧物件,印象却特别深刻,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缩影,所以至今难忘。我们家至今还保存的老物件有闹钟、缝纫机、熊猫牌收音机、榆林毛毯、飞鸽牌自行车等。

先说闹钟,如今因为手机已经普及,除了个别人佩戴高档手表之外,作为计时工具一般人都不愿意戴了。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要说手表,就连闹钟也买不到。1958年,老伴在兴平514厂锅炉房上班,我们租住在附近农村的一间小屋里,因为厂里采取的是三班倒,所以掌握上班时间就成了大问题。特别是半夜接班,天气好时还可以看看天上的星星月亮,大致估摸一下时间,遇到阴天可就惨了,什么参照物也没有,真让人夜不安寝。有几次一觉醒来怕迟到了,就往车间跑,可是到了车间一看,离接班还有一两个钟头,天气又冷,只好蜷缩在锅炉旁等着。1963年,社会形势好转了,我们才从附近商店买了一个闹钟回来,这是我们家除手电筒外又增添的一件新用品,一家人都喜不自胜,老伴从那以后再也不用为上班迟到而发愁了。

    第二件是缝纫机,老伴以前在农村学会了使用缝纫机的手艺,一直想买一台缝纫机,但当时一来家里没钱,二来有钱也买不到。1965年,我们终于在七里庙商店里买到了日思夜想的标准牌缝纫机。有了缝纫机,减轻了好多经济负担,一家大小的穿衣问题都包在了老伴身上。另外,车间许多姐妹也常来家里做活,老伴还经常帮助一些孩子多的家庭缝缝补补,给别人也解决了困难。1970年,我们从兴平调到贵州后,还有个同志来信说,本来要到你们家做衣服,走到楼下才想起来你们已经调走了。40多年过去,那台缝纫机早已超过了服役年龄,但它还在不停地运转,发挥着余热。

    第三件是熊猫牌收音机。那是1959年我托朋友到厂家买来的,花了140元。有了收音机,家中增添了许多欢乐气氛,不仅可以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还可以听戏曲听音乐,孙敬修老师的“小喇叭”节目,大人小孩都非常爱听。每逢国际乒乓球比赛时,我都侧耳静听,等待解说员传来好消息。当时家里能买到收音机的还不多,就显得特别珍贵。我们车间的黄工长,老妈和媳妇闹了别扭,一生气回了河南老家,临走时不选别的,就抱走了他们家的收音机。

    第四件是榆林毛毯。我们在陕西兴平待了13年,1970年到贵州支援大三线建设,临走时把十几年来积攒的500多元取了出来,银行还付给50元的利息,我们商量后决定用这利息买一床榆林毛毯,留作纪念。这条紫花白底的毛毯跟着我们走南闯北,40多年来一直为我们抵寒保暖,我们还准备把它传给下一代留作纪念呢。

    第五件是飞鸽牌自行车。1957年参加工作后,我就想买辆自行车,可在那个年代不要说“飞鸽”“永久”了,就是“红旗”也抢不到手。1970年,我们到了贵州,发现那里的自行车随便买,什么样子都有,家里便迫不及待地买了两辆加重飞鸽牌自行车。但在贵州时上下班都是山路,派不上用场,1974年我们调到山西铝厂,自行车才有了用武之地。我们十几户职工刚来时都在清涧村住着,上下班骑着一辆辆自行车来来回回,甚是壮观。那个年代,自行车不仅可以代步,买粮食买菜也都靠它。因为当时公共汽车很少,我回临猗老家,一百多里路,经常是骑自行车往返。

    1976年,我骑自行车回临猗,顺便从家中带了几片榆木板材,出村时碰到一位邻居大叔,他问我带这些干啥,我说想给孩子们做几个小板凳,他惊奇地说,你在外面混了几十年,怎么还是这个样子?这一问题在我心头泛起了层层涟漪,我向来不觉得自己苦寒,可是在他们看来,我是个失败者,既没有显赫的权势,又没有衣锦还乡的荣耀,但我无怨无悔,安贫乐道,正所谓“知足者常乐”。

    光阴荏苒,几十年不觉就过去了。时过境迁,这些老物件已失去了当年的光彩,只能作为纪念品和回忆往昔的凭证。改革开发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吃穿用方面,就是在网络讯息方面,我们这些八旬老人也不甘落后,电脑、智能手机,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退休后工资不降反增,老早前,我们的月工资一直是四五十元。有一次,老伴说,退休时咱俩能领到一百多元吗?我没有把握,不敢作出肯定的回答。今年增加退休金后,有老伙计问我,这次你能有五千多元了吧?我开玩笑说,四千多元就不少了,比当年中央领导还高出十多倍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说我家的老物件_荆喜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