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岸畔的千古雄郡——新绛
龙兴寺
新绛县的名字始自公元1911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其实,“新绛”二字里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给辛亥革命后废州去县行政区划改置后的古绛州立了个新名,而且赋予了它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新绛一词不仅与古绛和故绛相联系,而且与绛州和绛郡相联系。在史志学家们的笔下,它是“农耕文明的摇篮”“天下六雄之一”“山右名都”“商贾名邑”,且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天下雄郡。
置郡设州千年
明正德《绛州志》是第一部州志,在地理志中开卷写道:古绛州在“古冀州之域,在唐虞畿内”,“元魏大武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于西南柏壁。孝文帝废东雍州,魏静帝复州”。就是说,在公元424年,北魏太武帝就在现在新绛县城西南柏壁镇设置了正平郡(元魏即北魏,大武帝的“大”通“太”,读作ta),同时也设立了东雍州。到孝文帝时,废掉了东雍州,而到魏静帝时,又恢复州的建置。可见,绛州建州至今已近1600年。
《绛州志》中指出:“隋,大业二年废州,改绛郡,治正平,领八县:正平、龙门、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垣曲。”此后,历朝各代,有时为州,有时为郡,有时为府,直到清朝。管领县级行政区域多寡不一,但绛州作为州郡一级始终未变。
2007年,《直隶绛州志》重印,前言中专门写道:“绛州为历史名州,商贾名邑,文化名城……宋金时期仍为雄州重邑”。《山西通志·谱·沿革》中,绛州有“唐宋为雄州,金为上州”的评价。史志记载,唐代李唐王朝就有李元轨、李元礼、李元懿、李元嘉四位皇子被派到绛州做刺史。
农耕历史悠远
紧邻稷山的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重修稷益庙碑记》称:“已而归修胡吾绛,北吊虞官之墓,西瞻后稷之亭。”虞官之庙指绛州城北侯庄村的伯益庙。而稷益庙中现存唯一反映中国农业发展史的壁画,就这样诞生了。后稷是尧舜时掌管农业的**,而伯益则是掌管山林的**。庙中的壁画就是为了纪念后稷与伯益这两位农耕文明始祖而作。在阳王镇除阳王稷益庙外,北池村现在尚存国家文物单位稷王庙,也是纪念后稷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淑贞在她的《走绛州》一书中写道:“在两河之间,古绛州辖区内诸县,从古至今传统农业最为发达,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农耕之祖,培植出粮食之源,创造出农业历法。这里是农耕文明的源头,华夏文明的摇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穿境而过的汾河与浍河滋润、哺育着新绛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历代能臣、贤吏也十分注重发展水利。大禹治水,是为了防治水患;梁轨治水,是为了水利。隋代正平县令梁轨,开十二渠,引古堆泉灌溉农田五百顷,以解民忧。
《新绛县志》记载,唐代,新绛每年都要为朝廷贡“梁谷二十石”。古绛州的人民,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仅养育了自己,而且供养着当时的统治者。
物产经济发达
绛州历史上能成为天下雄郡,除了在战略上的地理位置外,还因为其丰富的物产和曾经发达的铸造业。
早在春秋时,绛州的青铜铸造业就很出名,到唐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铸币重地。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中,诸州凡置九十九炉铸钱,绛州三十炉”,其铸钱占到全国三分之一。有关专家考证,到唐后期,绛州铸钱甚至达到全国的大半还多,朝廷在绛州设有钱监,也派驻有铜冶使。
绛州铸钱,宋金仍为重地,清代仍铸元宝。著名的汾阳监就是唐朝时的钱监,遗址在今新绛县城北。曾任左武卫大将军的李辅光,曾任河中监军,并兼任过绛州铜冶使。2013年至201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绛州衙府区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铁铸币12000多枚。新绛县出土的金代贞祐宝劵五十贯钞版是研究金代货币发展史的重要文物,且为孤品。
有研究证明,新绛的票号也很出名。新绛人做生意,西到西安、兰州,北到内蒙古,东到北京、天津。发达的商业,需要金融,新绛人也有自己汇通天下的能力。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钱币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作为尧舜时期的畿内地,古绛州商品交换,其实产生更早。《史记》有载:“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与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铁,或布,或刀,或龟贝。”这就是说,四千多年前,古绛州已经开始了商品交换,且商业经济就很发达。《国语·晋语八》曰:“夫绛之富商,韦潘木楗,以过于朝,唯其功用少也,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民之禄,无大绩于民也。”而这与绛州水旱码头的地理位置及自古发达的手工业分不开。
商业都会“小苏州”
除铸币业之外,绛州的手工业在历史上也很发达,绛州也被称为“七十二行城”“南绛北代,忻州不赖”。由于曾经有汾河航运之利,这里又是山西唯一的水旱大码头,所以绛州也曾是天下名埠、商业都会,被称为“小苏州”。
《通典·食货志》记载,唐朝,绛州每年要向朝廷贡送一千四百七十锭香墨,有皱纹的白纱五百匹,白蜡百条,皮货百条。说明绛州的制墨业、制蜡业、皮革加工业、纺织业为朝廷所重。
绛州的铸造业发端于远古时代。据考古,这里发现了距今至少4300年前带铜迹的坩埚碎片,说明那时人们就开始了冶金。青铜铸造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名,柳泉春秋墓地出土的铜鼎及青铜编钟,说明当时的青铜铸造工艺具有极高水平。现在绛州钟楼上悬挂的万斤巨型铁钟就是金代铸造的。现存解州关帝庙中的铜钟、铜人,洪洞县广胜寺的万斤大铁锅都是绛州北关铁场铸造的。
除上述外,丝制、针织、毛织、印染、锡制、雕漆、竹编、文具、印刷、织罗底、制药、制糖、制烟、火柴、石雕、木雕、皮影、制砚、云雕、酿酒、榨油、螺钿工艺、钻石工具、金银首饰、造船、饮食服务、木器制造、农具制作等,金木水火土五行八作应有尽有。六百多种产品,门门俱全。
仅木版年画一项,就畅销13个省市,年销量十几万张,比著名的杨柳青和桃花坞年画还要早。鲁迅先生家中过年也贴着绛州年画。“北有同仁堂,南有德义堂”说的就是绛州德义堂的制药。至于新绛的制陶业,按照新绛孝陵考古发现,要上溯至4300年以前了。
据统计,清末,全县有各类作坊263家,名产丰富,享誉国内外。
天下名园之城
绛州有中国唯一的现存最早的官府花园——绛守居园池。它建于隋代,至今已1400多年。唐樊宗师有《绛守居园池记》,全文777个字,是现存最早记载这处古代园林的文献。文中有:绛守居园池“丽绝他郡”四字。
20世纪,国家文物和城建部门官宣:这处园林为国家重点公园,名城专家阮义山教授在香港杂志上专门做过介绍。香港南莲园池就是以唐代樊宗师记载的绛守居园池为蓝本建造的,被评为世界最受欢迎的园林建筑。
在新绛,民间也有众多私家园林,至今尚有薛家花园、乔家花园、陈家花园。
值得一提的是新绛人热爱园林之情经久不衰,新城的各个居民小区都有园林建筑。2022年竣工的汾河生态公园更是夹河而起,十里花香。
天下名园与古建龙兴寺、敕建护国善庆寺、绛州文庙、葫芦庙、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共同勾画出了这座名园之城的轮廓。全县10余处国保单位,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使名城熠熠生辉。
名人荟萃之地
绛州在古国时代,即距今4800年前后,为大夏古国。颛顼大帝及尧舜禹都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故事。
春秋晋文公一战称霸,战国魏文侯第一个称雄,荀子的故乡就在古荀国(今日新绛县席村)。晋平公在新田所建虒祁宫就在新绛县的横桥镇东升庄。
唐太宗李世民昔日屯兵新绛柏壁村。著名教育家王通在新绛以北的姑射山清廉洞传道授业,培养出高徒房玄龄及魏征。唐代“豪王才侯”在绛守居园池留下他们的奢靡踪影。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出生在绛州。边塞诗人岑参游历于此,留下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苏辙、欧阳修、范仲淹及著名文学家梅尧臣等,或诗或文,均有记述,都在历代新绛州县志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宫廷画家高克明出生在这里。元杂剧作家李行甫在新绛写就著名剧作《灰阑记》。到明代,新绛籍清官陶琰一门五进士及“陶韩一城二尚书”也曾名满天下。
当年,贺龙元帅、刘伯承元帅率八路军东进抗日,途经新绛,播下革命火种,并留下佳话;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去延安途经新绛,在教堂与神父孔照明彻夜长谈;越南友人黄文欢、作家丁玲曾在乐楼向民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这些都传为美谈。
人文记忆如此厚重,绛州不亏为天下雄郡。
民间艺术之乡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新绛在1993年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4年又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民间“中国鼓都”“澄泥砚之都”……头衔一个接着一个。
绛州鼓乐在唐代被称为大唐国乐。这里流传着,秦王李世民军中擂大鼓的故事。考古证实,早在4300年前,孝陵的大夏古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陶鼓奏乐了。现在的绛州鼓乐不仅多次进入人民大会堂,而且走出国门,撂响欧洲和东南亚,成为联合国非遗项目。
绛州民间剪纸被美术家们高度赞扬,绛州的民间社火有抬阁、花鼓、花车、背棍、锣鼓、旱船、鼓书,可说是百花齐放。
新绛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宋金古墓出土的文物砖雕,清楚地说明了这一艺术是如何在这里产生,又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遍布城乡的戏剧舞台,特别是明清期间建筑的舞台,就是中国民间戏剧发展的活化石。元杂剧作家李行甫的《灰阑记》脍炙人口。明清戏剧班社晋京献演,绛州梆子蜚声秦晋,蒲剧名家杨虎山、筱兰香、老少迷、朱全盛、武俊英出自绛州。故而,绛州有戏曲艺术之乡美誉。
南福明/文 薛丽娟 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