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11-23 10:59:07

探险飞云洞_任红珍

    早听说飞云洞奇险,一直没机会去。周末,爬山群有人组织,立马积极响应,报名参加。

    星期六上午,在老将幸福大哥的带领下,爬山群一行22人组合成五辆车,浩浩荡荡向飞云洞出发。

    飞云洞位于河津和稷山交界处,从史家窑村穿过。车停山脚下。一行人简单准备,整装出发。大家背上了水、食物,有经验的拄上蹬山杖,开始爬山。

    先是沿羊肠小道绕行,接着两个小山丘。早春时节,虚土扬尘,枯草横生,荆棘遍地,羊粪陈列,哪儿像是爬山?心里不免有点失望。转过小山丘,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山桃花正开得旺盛,似云、似霞,繁花锦簇,妖娆婀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满眼的绚丽稍稍缓解了失望的情绪。一小汪泉水半道溢出,碧幽幽漂浮了一层水藻,给这黄土山坡添了几分灵气。大家一片惊喜,纷纷拍照留念。

    接着绕道而上,渐渐山势陡峭起来。脚下成了青石碎路,有点打滑。新手已气喘吁吁,远远落在后面,老手才渐入佳境。爬到一开阔地,大家稍作休息,喝水、补给食物,又开始爬行。转眼到了“一线天”,青崖壁立,山石突兀,抬头望去,一道罅隙从天而降,两边悬崖峭壁,中间垂直向上,已没有路,青石叠垒,大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之势,大家手脚并用,攀岩而上。前面的人不小心踏落几块石头,落石滚滚而下,大家惊呼“小心、小心,注意安全”,落石擦身飞过,众人心有余悸,愈加小心翼翼。有经验的人把队伍分成几个小组,一小组和一小组拉开距离,参差而上。身手敏捷的早早攀上山峰,体力不支的且爬且歇,前面的给后面的加油鼓励,后面的卯足劲儿努力爬行。待全体人员爬上“一线天”,最艰难险阻的地方已过,大家都长舒一口气。

    沿着山脊平转了几道弯,进入密林深处,山背处残留一小块雪,同行的小阿妹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欣喜异常,以手抠雪,久久逗留。道路越走越窄,到后来,树枝横生,两边交错夹击,大家只好挥手劈路。山路一弯又一弯,只十几米就不见人,怕迷路,大声呼喊,遥相呼应,果真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曲曲折折不知拐了多少弯,爬升了多少米,途经一芦苇地,两米多高的芦苇齐刷刷地笔直高昂,亭亭玉立。众人有的拍照,有的索性躺卧,像回到自家的土炕上,随意打滚。

    再行一小段,终于到了目的地。残垣断壁,窑洞坍塌,“飞云洞”三字在风雨的侵蚀下依稀可辨。听几次爬行此处的人讲解,“飞云洞”是唐朝文人王通讲学的地方,只可惜后人没好好保护这文物古迹,致使一片狼藉,满目荒凉。在写此文时,我查了好多资料不见有记载,深感遗憾。

    洞口的前面,有几块石碑,上面的小字模糊不清,只几个“飞云洞”大字清晰可见。大家四处探寻,在洞口左侧的石壁上还发现刻有一小段文字,有人喷水湿石使字迹显示,颠足拍照准备回去研究。右侧四个大字,繁体不识,胡乱猜测,终不得其意。窑洞右侧有一块小山坡,绚丽斑斓地开了一片小花,两种植被,一种深沉的红,一种鲜艳的绿,灿烂夺目,比起周围的枯黄,对比分明,竟是两重天,让人诧异万分。

    大家在洞前拿出食物,开始午餐。吃毕,兵分两路,大部分原路回返,小部分继续爬行,要到最高峰探寻老君庙。我爬山不过瘾,选择继续爬行。

    这次我们是六人小组,沿着窑洞右侧的小道开始往上,或许是人迹罕至的缘故,两旁树枝错综交杂,道路几近封闭,脚下落叶堆积,厚实松软,大大增加了爬山的难度。我们一路爬行一路绑红丝带,留作记号,以防迷路。到后来,树枝越来越密,不是划脸就是挂头发,要么就是钩住背包,需猫腰弓背,蹲下双手护头,左穿右蹿,方可勉强通行。几次打滑,多亏眼疾手快,抓住树干,才不被滑倒。我心中想,这就是丛林探险吧。绕了两个山腰,有个叉口,意见分岐,为了不分散,集体向右,路越来越难走,走着走着发现成了下坡,意识到错误,又往回返。接着往左,一样的举步维艰,再后来,发现只是在半腰绕行,一直没有尽头。同行的小伙子声称快崩溃了,不想前行,在原地等我们。大家不同意说太危险,谁保证能原路返回呢?后来我提议,反正路也不是路,不如直接往上,自己踩路,直奔山头。大家采纳了我的建议。于是在树林中穿行,钻空往上直行,一会儿就到了山顶,终于到达老君庙。大家欢呼雀跃,群情激荡。

    下山时,我们观察有两条小道,大家仔细研究选择了一条。道路蜿蜒曲折,但毕竟是正宗的山路,比起我们自开的道路不知好走了几多倍。大家轻松下山,发现居然绕开飞云洞,直接走到了返程的路上。

    这次探险飞云洞,上下共花费七小时,足足过了回爬山瘾,痛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险飞云洞_任红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