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龙门遐思》出版之即_雪浪
三月下旬,有幸拜读武建军先生累计近四十年的《龙门遐思》初稿。这些稿子,多数是发表过的,有诗歌、有散文,也有随笔及政论,其中还附有部分与工作有关的研讨之类的论文。三十万言的文稿,我逐篇往下读,一个星期下来,感慨良多。通过阅读他的文章,我才知道武建军先生科班出身,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早些年拜读他的大作多是在《河津日报·麟岛副刊》及后来的《河津风采》上,还有《运城日报》上所发表的散文、随笔等文章。当初,拜读完未定书名的文稿,我考虑得拿出自己的建议。根据自己多年编稿经验,我先提出对不同内容、不同题材、不同体裁进行分类。以创作时间为序,诗歌、散文、随笔、政论及其它。
这样分类的好处,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阅读:花是花,草是草,果是果,田间地头,白云蓝天,给人以旷远清新的感觉。这样分类最大的优势在于脉络分明,骨骼构架合理,以创作时间为流程,呈现出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自我认识,自我还原,自我反应,自我思考,发呼于情,跌宕于思。至于书名,我反复考虑,建议在本书的所有文章里选择一个标题作书的题目。武建军先生非常赞同我的建议,结果我们就共同商定,书名为《龙门遐思》。
关于诗歌:作者的大学青春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校园文学,尤是诗歌的热浪波及每一个人,那是一个诗歌带血的绽放期。武建军先生无不例外的加入其中。这种可贵的盛花
期,短暂而耀眼。之后的若干年,他诗歌里的情愫不再青春,更是多了呼唤,同亲人、同泥土、同故乡。
散文里体现的亲情:父亲的身影对他来说,就是门前的大槐树,槐树下那一口清澈而透心的老井。关于父亲,他有太多太多的细节和深情。父亲在他成长的历程中,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替
代,为此,父亲成了他对亲人感念的代名词。
散文里体现的友情:有一个知青,名叫郑国泰。该文真诚,情浓意切,尤是那种坦率,读了让人动容,感叹倾心。当年,父亲对郑国泰几多关怀,若干年后,郑国泰回河津看望老站长:父
亲。其实父亲已经过世好些年,郑国泰不知,而“我的母亲亲自下厨为郑国泰包饺子”,何等朴素,何等真诚,又何等家常的细绵情怀,恰到好处的叙写出常人之情长。
散文里体现的乡情:汾河,山西人的母亲河,更是河津人的母亲河。在河津的地理上,汾河流经,形成河津汾南汾北,更是汾河流入黄河的最后汇合处。河津,因河而津渡。皮氏、龙门、
河津在历史更替的朝代之中,留下何其之多的人文景观与文脉故事。武建军先生对汾河的深情,一一都倾注到汾河散文系列当中。
随笔:能触景生情,情至于理,均可看作一种思考、一种立场、一种态度。
政论篇章:是大文章,大题材;是时事、民生、法制以及高层论坛。我等谨以拜读为学,习之解困。有关文学里的政治,或政治里的文学,我只知道麦子里的明天最灿烂。
承蒙武建军先生邀我为该书《龙门遐思》作序,虽说不上诚惶诚恐,但觉意外。我仅仅以一个编辑眼光,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对待文字即文字里的文学,远远谈不上作序之高抬。有一点
值得说明,武建军先生的三十万言,折射出他朗朗文笔,才情并茂,语言严谨之风采。更可贵的是他的勤奋用心,工作之余,用文学形式真实地纪录了自我,通过自我的言行,不难看出作为
一名龙门赤子,他打心眼热爱这片土地,他紧密地把自己同这篇古老的土地捆绑在一起。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一印证了文章里的白纸黑字。
总之,《龙门遐思》全书情感真挚,全是干货。我特别喜欢兄弟姐妹及汾河系列的文章。我个人认为虽然文体有别,但不失重情重义之深度。尤是语言通达,个性突出,典型的河津人脾
气:耿直硬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