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运锋:古风悠悠话虞乡
这段时间在小院,静下心把储物间里的书书本本整理了一下,多是父亲、哥哥和我、儿子外甥三代人上学时的课本笔记之类,虽说阅读学习的价值不大了,但因为有很多童年记忆留存在上面,所以每次只整理,并没有舍得处理。其中一个笔记本,是哥哥过去在虞乡师范上学时用的,里面记了几篇日记。其中一篇原文是这样的:
1985年3月26日
吃过晚饭,我单独漫步到校门口,站了一会,过来一位农家妇女,大约有30岁,她骑一辆很旧的自行车,车后面带有一捆葱。我想着学校的菜不好吃,就想买一点,开口问道:“葱卖不卖?”她回头说:“不卖!”但不知为什么,她竟然下车了。奇怪,不卖下车干什么?这时她开口了:“你是学生吧!来,我给你拿一点吧。”我一听这话,马上给她掏钱,她摆着手摇着头说:“不!不!我不要钱,这是我们家地里的,你掏钱我就不给你了。”
多么善良纯粹的人啊!我真敬佩她。我也是农家子弟,怎么就没有她这种高尚品德呢?我手上拿着一把带着泥土芳香的小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望着她远去的背影……
哥哥的钢笔字清雅秀美,纸面很整洁,没有一点涂改,看得出他当时的灵感是喷涌而出,文章是一气呵成。日记中的每一个画面,反复地在我的脑子里一帧帧呈现,就像是我刚经历过一样,那位妇女的模样、那辆自行车、哥哥的神态、师范学校的大门、那捆葱苗……
我在虞乡上过两年初中,吃住跟着二姐。1985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尽抚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城市和乡村民众激发了巨大的热情,遍地欣欣向荣,满目焕然一新。
虞乡,这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明起源之地,同样也焕发着勃勃生机。
虞乡,即有虞氏的发源地、有虞氏的故乡。虞是部落和诸侯名,是封地名,也是国名。有虞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氏族部落,崇拜一种仁兽——“驺虞”,以驺虞为图腾,称有虞氏部落。有虞氏的始祖为虞幕,虞幕为黄帝的五世孙,因功封于虞地。虞幕之孙颛顼(zhuān xū)曾继黄帝为帝,后世又有子孙舜被尧禅让为帝,国号虞。“虞国”即史书上的“虞舜”,史称“唐尧虞舜”。此时的国还属于方国性质,即“部族国家”。虞乡至今仍存有北梯、南梯、仁里、义合、新义、东源头、风柏峪这类令人遐想的古地名。
1958年重现于世的清乾隆年间虞乡县《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碑文载:“以崇圣人德孝治世浩天之恩,修祠竖石,旌表圣贤故土、竖国建都之遗迹,以启后良者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在三十岁之前,孝感天下,在家庭、社会、国家的道德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三十岁后被尧举用,辅佐尧帝,后尧禅让于舜,德行操守日趋完美。有虞氏部落的仁德文化,从虞幕的开端到颛顼等的增砖添瓦、尧的着力推进、舜的全面完善,走过了从个人的孝义贤能到社会与国家的唯才是举、安邦定国的方略,再到自然界的道生万物、德育众生的和谐共处,在内容上不断深化丰满,在范畴上持续扩展延伸,在层面上接续上升演进,启迪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核心力量。
虞乡,历史厚重。
《水经注》载:“大阳县桥东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古之大阳,今天的永济蒲州。《史记》记载“舜居妫汭”,史籍都认定妫汭在永济虞乡,史言“虞与妫汭为一地”,因此今虞乡一带即古舜的虞地。古时的虞地应该还包括现在的解州、平陆一带,但虞乡是中心。
历史上,虞乡数次更名,唐尧时称畿内,虞舜时称冀州,商周称虞,春秋称解梁,秦称河东县,汉称解县,北魏改安定县复改南解县,北周又改为绥化县,保定元年正式称为虞乡县,唐武德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于今虞乡镇置虞乡县,属蒲州,贞观十七年解县并入虞乡县,不久又改为解县,武则天天授二年又复置虞乡县,元代至元三年,因地震城毁,将虞乡县划归临晋县。从元末至明朝及清初,虞乡县消失了近五百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与临晋分县,恢复了虞乡县,属蒲州府,民国时属河东道,1947年4月23日解放,后同永济县合并称永虞县。1950年永虞县分置,复设虞乡县,1954年同解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虞乡为东风公社。1961年,析运城县,复设永济县,原虞乡县境入永济县,为虞乡人民公社,1984年,为虞乡镇,2001年4月,清华乡并入虞乡镇。
虞乡作为县或者县名出现,总共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碑文载:“中国之名始于尧舜禹,中条五老授其河图九书而治于天下,初竖疆都,依中条而竖其国,谓之中国。先尧让舜,舜禅之禹,均属中都之国,亦称中国。”
虞乡,山水形胜。
虞乡,东接盐湖,南屏中条,西连蒲坂,北枕涑水。清朝梅云骐在《赋虞境》中赞道:“且其山川,前有中条拱其南,大河环其外。后有姚暹、涑水汇流其恶,太华雷首峙其西,太行王屋控其东,境内五老玉柱、天柱诸峰嶙峋萃嵂,王官双瀑汩汩其来,故钟灵于人者,往往朴茂秀良而发为文章,亦醇雅质贯一轨法度,地气然我也。”
民国《虞乡县新志》记曰:“虽弹丸小邑,而形势人情,殊堪艳羡。王官悬瀑布,五老耸插云,洵占中条之胜景,濯渠贯中央,涑河横北带,胥沐水泽之秀灵。”虞乡虽不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但“扼解芮而通关,远控虞城,近掣蒲坂,数县之隘,塞一郡之中权。”
雄美秀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自古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颂。华胥峰,因“圣母人祖”华胥的故事在巍峨壮丽中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宋代俞充《天柱峰》:“擎天有八柱,是峰居其一。根蟠地轴壮,群山俯为硕。”“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五老峰的描写。五老峰因古代五老在此为帝王授《河图》《洛书》而名,是河洛文化早期的传播地和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山中观庵簇拥,寺院林立,香火缭绕,明朝万历十九年,明神宗亦慕名而至,朝山进香。民间有“晋北拜佛五台山,晋南问道五老峰”“北有五台观庙宇,南在五老看风光”及“东华山”之说。解梁城阙、灵峰皓月、王官飞瀑、伍姓渔舟、涑水横桥、百梯红叶、方山积雪、五老夕晖、石钟晓鸣等景观更是引人入胜……
虞乡位于安邑解州与蒲津渡之间,是解盐外运的咽喉要道。北魏时修筑了土城,城外两道护城河,河上桥梁八座。后经历代增修,土墙变为砖墙,城东北增修会龙桥,建有四大城门:东崇德门、南开化门、西报功门、北复初门。古谚称虞乡城是“四门八桥水围城,倒扎衙门小开封”。其实,虞乡县衙门比开封府衙门要早六百多年。
虞乡,钟灵毓秀。
《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碑文曰:“天圣久泽,虞乃圣贤孕寓之地、伟人豪杰蔚生之乡……”虞乡自古文脉深厚,人才辈出。
七绝《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解向花间栽碧松,门前不负老人峰。已将心事随身隐,认得溪云第几重。”这是曾在虞乡为官的唐朝诗人杨巨源所作。诗中的虞乡“费君书院”,是永济境内历史上创建最早的书院。
华夏名门望族柳氏的故地即在虞乡。南北朝的柳元景、柳世隆、柳崇、柳忱,隋朝的柳裘、柳雄亮,唐代的柳奭、柳亨、柳冲、柳公绰、柳中庸等皆为名耀史册的文士贤哲和重臣,都是虞乡人。一代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博学宏词、文名盖世,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现城内柳石巷还存有“柳门空石”和柳宗元下马石。
唐朝是诗的国度,蒲州是唐朝诗人们的乐园,是诗歌重要发源地。在《全唐诗》和《唐才子传》中,有名有姓的蒲州籍诗人就有三十余位,其中虞乡籍的司空图、柳浑、柳中庸、柳公绰、柳道伦、柳宗元、柳公权、柳珪……每一个名字都令人仰望,诗耀长河。晚唐著名诗人、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诗论大家司空图,其不朽之作《二十四诗品》对后世诗词创造的影响至今犹盛。明代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中总结道:“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
“天下无二裴”,众多裴氏名家的故地也在虞乡。廉吏裴禅、“独立使君”裴侠、贤臣裴寂、裴皞、裴冕等都是从这一方土地走出去的才华之士;唐代的德宗朝宰相董晋一家,被称为“五代三进士,其余为明经。”董晋之孙董居中又是一代诗人;金代麻革文才出众,人称“文章巨公”,素有“清诗千首傲侯封”之美誉;还有元代的孙履道、清代的张中行、王建表……人才辈出星光灿烂,佳作迭现大潮奔涌。
历史上,还有众多文学大家在虞为官,或者游历,隐居在虞乡,留下了大量咏赞虞乡的诗文歌赋,如韩愈的《条山苍》,岑参的《送秘书省虞校书赴虞乡丞》,宋代司马光的《柏梯寺》、王禹偁的《中条山》,金代元好问的《虞乡麻长官成趣园》,元代王恽的《虞乡道中》,明代薛瑄的《登中条东顶》,杨博、张四维、王崇古、张佳胤等皆留有诗篇,还有清代名流吴雯、乔光烈、王含光等都留下了诗词佳句。
深邃的文脉塑造了虞乡这方水土崇文重教的优秀品格。新时代里,东风小学、虞乡高中、虞乡师范、地委党校四校辉映,以及后来的职业中学,都让郎朗书声始终渲染着这片文化的天空,生生不息,代代赓续。
由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虞乡是华夏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河东文化的一个核心地域,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处重要驿站,是支撑“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一块厚重基石。
因此,在这样一个文明肇始之地,在一座座氤氲着传统优秀文化的庭院里,在一个个“诗书第”“耕读传家”的门额下,走出的一位以慈怀道的农家妇女与一位因书明理的学子,彼此所释放的厚德仁义,自然而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