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村胡卜_任罗乐
“吃碗樊村胡卜,事业红红火火。”这是古今食客对樊村胡卜的由衷赞誉。樊村胡卜又称羊肉胡卜,是闻名遐迩的河津传统特色小吃。追根溯源,胡卜是胡人于晋代传入樊村的,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称“胡人”,来自这些民族的东西,称胡饼、胡椒、胡桃、胡琴、胡卜等。胡卜由羊肉和胡饼烩制而成,胡饼即烧饼,晋代由胡人传入。古人用火灼龟甲取兆,以预测吉凶,叫“卜”,引申为炖烤。胡人喜食羊肉,与胡饼烩烤炖焖,因称“羊肉胡卜”,相传由胡人于晋代传入樊村,明清及解放初期红极一时,至今长盛不衰。
樊村历史悠久,地理优越,是晋南的三大商业重镇之一,两晋南北朝至宋元时就是河津北坡煤炭集散市场。明清时以犁铧为特色的铸造业蓬勃兴起,集市贸易繁荣昌盛,时称河津的“旱码头”“铁码头”。远近运煤、运犁铧客人和赶集上会的乡民,或车户,或脚夫,或商贾,或游人,都喜欢吃樊村的羊肉胡卜,因为它香辣可口,油热御寒。后来逐渐为广大群众所青睐,成为特色小吃,并入坐高客宴席和千家万户。
胡卜虽好吃,做工却艰辛。传统樊村胡卜,制作工序非常精细特殊。它的用料大体分三大类:一是羊肉系列,包括羊肉、羊血、羊汤、羊油、羊油辣子;二是烙烤的死面饼;三是配菜调料,包括萝卜、葱丝、蒜、盐、生辣椒面以及由18样材料混合而成的调料等。
制作羊肉胡卜,提前要烙好死面胡饼。制作胡饼很讲究技术:胡卜的饼子要求薄而有韧性,切成细条而不散,经炖焖而不乱。这就要求先把白面和匀揉光,分成小块,用擀面杖擀开,刷上油盐,边拉边卷,再擀成饼。而后先在鏊上烙一会儿,使面发硬,再放入炉内烘烤。烤至颜色黄亮,约七、八成熟,取出放入瓷瓮焖捂一夜,也有的放入盆内,用湿布蒙盖,焖捂两个多小时,让胡饼回性变软,才能供切条用。
制作胡卜的基本工序有切饼、烩炒、炖焖、点辣子、炝蒜五道:
1.切饼。先把烙成的死面饼切成细条,放在一处备用。
2.烩炒。在炒瓢里注入羊汤加热,再把羊肉、萝卜、葱丝、调料加入,调好味道后,将饼条倒入热羊汤内烩炒。
3.炖焖。将烩饼拨炒一小会儿,紧接着加入羊血,用慢火炖焖,这时要掌握好火候。
4.点辣子。即将焖熟时,在烩饼中心用勺压个小窝,放点生辣椒面,用羊油点盖炖焖,这样点焖出的辣子,香辣而不尖辣。
5.炝蒜。辣椒面焖好后,端锅离火,在烩饼表面撒些切碎的生蒜,称之为炝蒜,炝蒜既能压减羊膻气味,也能提升胡卜品味。至此,五道工序完毕,油热香辣的羊肉胡卜即成。
传统樊村胡卜是一碗一碗制作的,原则上一碗一饼,不是“一锅煮”。其制作亮点在于点辣子,而点辣子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这是名厨“画龙点睛”之笔。如果火候恰到好处,则香辣入味;掌握不好,则会焦糊。
樊村胡卜的特点是,形似面条,颜色金黄,筋而不硬,软而不绵,油而不腻,香辣可口,在晋南地区和周边陕西、河南毗邻县市,都享有盛誉。凡来河津的客人,无不以品尝樊村胡卜为幸事,是故誉称:“吃碗樊村胡卜,事业红红火火。”
解放初,樊村有三家大饭店经营胡卜:一个是东饭店,位于街心路东,掌勺名厨有柴向录、齐氏(齐成立);一个是西饭店,位于街心路西,掌勺名厨有张大师(张鸿海)、杨氏(杨有森)、师圪垯;一个是南关世德和饭店,掌勺名厨任相龙。樊村胡卜的开山祖师无案可稽,解放后比较驰名的厨师有郭满仓、刘收子,年青一代有齐勤虎、杨建民、任铁刚、任成全、任三珠、郭永发、郭平华、任乃驹、高百芳、王建民等,他们薪火承传,正在引领樊村胡卜走出河津,迈向全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