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村村名的由来_河津村名
黄村乃河津最古老的村庄之一。相传建村于商代中叶(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距今已三千四百余年。商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商汤赶走夏桀建立国家共传17世31王。传至第十三位国王祖乙将都城从“河亶甲所都”(今河南安阳西北北五里洹水南岸)迁至耿地(今河津)的王村。当时的王村是商朝的一个邦国——耿国(实为氏族部落),建立于黄帝时期(约公元前三十世纪),国王系少昊之后。经历尧、舜、禹、夏到商朝(中叶)历时1600余年,商王祖乙传六帝(约一百一十年)。在此期间(即约公元前1393年—前1280年)为了保卫都城的安全,除在王村北门设兵防外,还在王村北面的汾水北岸,姑射山麓的突出点——二郎崖前的汾河北岸设寨驻兵,扼东西而控河汾。保卫耿都的北路安全。商都再迁后,王村作为诸侯国,继续存在直到秦灭六国。商、耿都再迁后,汾北寨驻兵撤销,庶民入住,仍称“汾北寨”,历时千年。
三千四百年前的汾北寨,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城郭,仅存扼东西驰道(官道)的东西寨墙和寨门,以及北楼门与小东门,没有南北寨墙,北依二郎崖作为天然屏障,南临汾水,拒人通行。而东西寨墙伸入河中,在河中西寨墙入河尽头,筑有将坛,扼控河汾。东西寨门三千年来多次重修,1974年才被拆除,寨墙残垣迄今仍存。
经西周至东周春秋末期,孔子门徒卜子夏(前507—前420年)曾来西河设教,建塾“汾北寨”(见“三贤祠碑抄”)。从此“汾北寨”成为学者设教传道、授业的地方。
战国末年,下邳(今江苏邳州)人黄石公(前292—前195)享年97岁。他原名魏辙,在秦国昭襄王46年至庄襄王3年(公元前260年—前247年)担任大臣,后因与秦始皇父亲政见不合,挂官出逃。黄石公在公元前246年至前221年,隐居邳州黄华洞教书;由于人们不知其真名实姓,故称为黄石公。公元前222年,黄石公在下邳桥下与行刺秦始皇未遂,隐居在下邳的颍川城父人张良(西汉开国重臣生于公元前250年,卒于公元前186年)相遇,一见如故。黄石公说:“孺子可教”,遂赠由他著的《黄石公三略》、《太公兵法》和秘诀《素书》(人们称为天书)与张良。张良如获至宝,昼夜苦读,熟能成诵。其后投奔沛公刘邦,以此策辅佐沛公灭大秦而败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了西汉王朝。张良协助刘邦制定治国方略,决定分封新政。待国家安定后,他坚辞国师,要入山寻老师黄石公,刘邦劝留不住,他焚栈道而入深山,一去不返。刘邦尊张良而敬黄师,在全国建祠纪念,道教也尊黄石公为神,排位在黄帝与老子之后,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详见《史记·留侯世家》)。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行文郡县通缉黄石公(魏辙)。黄石公于220年北上黄汾,在汾北寨隐居十年,为了避人耳目,他在二郎洞设塾教书。对孺、法、道学说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6年),汉承秦制,将耿乡改为皮氏县(今河津),汾北寨人始知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就是在其村教书十年“老道”。于是村民与黄石公的学生在村中心大道北头,坐北向南建一黄公庙。同年改汾北寨为黄村,在黄村所建的20多座庙宇中,村中只有黄公庙一所,其他庙宇均建于村外。由此可见村民对黄石公的敬仰。此后,黄村东西的两个小村也都慕名叫黄村,人们为了区分村郭,将东西的黄村,称为东黄、西黄,因汾北寨人多村大,又居于中,就叫成大黄村。
经东汉直到元朝,在十个朝代1300多年间,大黄村称谓未变,唐代村中英才辈出,尤以薛仁贵为首的薛家将扬名中外。薛家五代十四将保卫大唐217年,人数之多,功劳之大,爵位之高,官风之正,在古代《三将两军》(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军、戚家军)中名列第一。还有文官监察御史薛季昶、太子文学薛嶷、卫州刺史薛雄、洺州刺史薛坚等高官十一人,廉洁奉公,誉满神州,使大黄村闻名华夏,妇孺皆知。到了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汾水瀑溢,大黄村与东、西黄村受灾严重;东黄迁居南里村南沟沿,西黄并入西边地势较高的郭樊铺,只留下大黄村。国人对村庄的称谓,多以姓氏,地形,事件,位置相称。例如,柴家,丁家;高村,坡头;伏伯,兴平堡;东庄,西庄等。随着东西黄村的迁并,大黄村的“大”字就成为多余,人们为了顺口,就称大黄村为黄村了,但元、明、清三代,朝廷文书仍称大黄村,但在民间早已称黄村了。
清末民初,河津县在黄村设镇,人们称为黄村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曾深入黄村建立地下党支部,成立河津县武装大队,大队政委由黄村党支部负责人、河津县委副书记宁增发担任;黄村民兵就成为河津县武装大队的中坚力量。当时在晋南太岳分区广泛流传着“要打河津,先打黄村”的说法。
1947年,河津解放;全县分设五区,黄村是第二区区政府所在地,辖赵家、黄村、柴家三乡地盘。后改为了公社;1981年又改为乡,2001年撤乡并入城区办,黄村村名延续至今。
柴乃池/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