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2-12-2 09:00:55

卫庄村的农家戏

张景录/文

    城区街道卫庄村以演唱眉户农家戏而闻名,其农家戏历史源远流长。据村中碑札记载:宋、明时期,卫庄村建有禹王庙戏台、关王庙戏台和村南戏楼台三座。以唱民间小调、俚曲歌谣和说书、耍杂为主。到了大清咸丰年间,村中老艺人张季端变卖家产,创建娃娃戏班,教徒五十余人、学习生、旦、净、末、丑文武戏剧。其学生米子颜有20句乱弹不重一腔的美名。解放初期,唱大戏达到鼎盛时期。全村70%以上的人都会哼唱几句乱弹。在当时的卫庄村出现三代民间老艺人振兴家戏的红火场面。有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张宽阔、张要娃、张成福等。第二代老艺人有周正太、董天成、董太恩等。第三代有张善堂、张天管、张保安等。这些老人以传、帮、带、老、中、青三结合的形式,齐心合力,振兴卫庄村农家戏剧。其演唱剧目:有自编自演的小戏曲,有传统的古装戏、现代戏。古装戏有《李亚仙》、《西门豹》、《红灯计》、《百花诗》、《十万进大上吊》、《打碗计》等。现代戏有《一颗红心》、《白毛女》、《两家春》、《向阳商店》、《半篮花生》、《渡口》、《划线》、《柜台内外》等。

    在卫庄村民的眼里,最企盼不过的是正月里套大戏。呼呼的寒风一个劲的吹,不大的队部里围满了前来观看的村民。炉灶里浓烟四起,熏得彩排的演员两眼汪汪,可是鼓声一响,演员就逐个进入了角色。那些饰演夫妻的年轻演员在导演的呵斥下忸怩拥抱,有时一个动作需要十几个回合。村民看的兴趣正浓,直到子夜时分扔不肯离去。这时导演忽然想起剧中关王庙中缺个泥神,顺便把在打盹儿的笨乎乎、痴呆呆的猫娃拉起来,经过导演三言两语的引导,猫娃正襟危坐,呆若泥神,导演拍手叫绝。于是猫娃在导演的慧眼中成了专扮泥神的材料,因此,令人刮目相看。戏迷们见此场景,早按捺不住那颗激动的心,有的把早已烤好的红薯或玉米糕塞到正在歇息的演员手中,央求教几句戏文、给导演说情,好让他明年上台演出。若如愿以偿,回去把戏文抄下,单等来年这一时辰。有的戏迷为明年能在戏台上谋个拉幕、掌灯的差事干干,早在这年的腊月初几就开始在导演家里活动。那时,几根纸烟,导演就当场定夺。刚过门的媳妇更是难逃这一关,会唱的,不会唱的,羞涩的,五音不全的……在导演的三番五次动员下,逐个粉墨登场。村里的好多媳妇在当时就唱红了十里八乡。

    卫庄唱家戏不分季节,什么时候喉咙痒痒,几个戏头一碰头,张灯挂幕,唱他几日。近几年,村里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当时的娃娃演员也进入花甲之年,一批批青年演员在他们的培养下茁壮成长。但不可否认,小小的卫庄村从解放初期到现在演唱历史故事剧和现代戏达50多出。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新变化。富裕起来的卫庄人又恢复了农家戏剧团。一出出反映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的现代戏吸引了周边村落的群众前来观看。同时,为满足其他村的村民观看农家戏的愿望,戏乡人还到旭红、忠信等村进行义务巡回演出,使它成为传承戏曲文化遗产,歌颂农村新风的一大阵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卫庄村的农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