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庄—— 河津突厥部族遗裔居住地
今天河津市清涧街道有一个康家庄。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康稳当先生讲,康家庄以康姓而立村,康姓是村中的老住户。全村现有康姓十多户,最多时候康姓有四百多人。光绪三年一部分迁往陕西黄龙,一部分迁往河南。康姓人家最早从哪里来的,他们不知道,只知道祠堂里祖爷桌上供奉的祖先画像,头戴凤冠(官帽),传言唐朝时候当过兵部尚书(侍郎),是个很大的官。笔者以为,这里的康姓人家,有可能是一支突厥族的遗裔。《旧唐书·高祖本纪》曰:“(隋大业十三年五月)甲戌,遣刘文静使于突厥始毕可汗,令率兵相应。”“八月辛巳,高祖引师趣霍邑,斩宋老生,平霍邑。丙戌,进下临汾郡及绛郡。癸巳,至龙门。突厥始毕可汗遣(特勤)康稍利率兵五百人,马两千匹,与刘文静会于麾下。”说的是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时,曾派遣府司马刘文静与突厥联络,始毕可汗派特勤康稍利献马2000匹,兵500员,与李渊的义军会师于绛州龙门。关于这一段历史,除《高祖本纪》外,新旧《唐书》中的《刘文静传》、《突厥传》,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以及司马光《资治通鉴》,都有记载。
“康稍利”是什么人?上述诸书中称他为“特勤康稍利”或“柱国康稍利”。“特勤”“柱国”都是大将军。《唐书·突厥传》说:“其别部典兵者曰设,子弟曰特勤,大臣曰叶护……凡二十八等,皆世其官而无员限。”据此,康稍利应是突厥始毕可汗的王子或皇弟。但事实恰有例外。据韩儒林先生研究,“称特勤号除可汗宗族外,异性亦得为之。康稍利之任特勤,当系异性任该职之例”。康稍利虽然是粟特人,但由于他十分受始毕可汗的信任,被破例任命为“特勤”,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享受皇族的待遇。
那么,康稍利率领五百骑兵、两千匹马,来到龙门与李渊的义军会合,会在哪里落脚呢?应该就在康家庄一带。康家庄附近有个詹家庄,还有个放马滩。这一带古代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传说李世民的兵父詹太师在此放过马。既然如此,这里当然也应该是突厥骑兵两千马匹放牧首选之地。因而,这里很可能就是康稍利当年带领的突厥骑兵的最初落脚地。康稍利后来随李渊的大军参加反隋的战争,攻取了长安,帮助李渊登基做了大唐开国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据《唐书》记载,由于李渊得到过突厥部族的很大支持,为了表示感谢,“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骨咄禄特勤来朝,帝宴太极殿,为奏九部乐,并升御座”。给予最高规格的礼遇。康稍利本人当然也被封了很大的官(史书对此记载不详)。村人说祠堂供奉的祖先在唐朝做过兵部侍郎,说的应该就是康稍利本人。康稍利是粟特人,隋唐时的粟特含“昭武九姓”之康、安、曹、石、米、何、史诸国。这些国家的人大都“以国为姓”。故康稍利本人应是康国人。康姓人家就是他带领的突厥部卒的后裔,有可能这一部分人马,是当年在此留守的人员。
关于康稍利入唐后的行止,史书上没有更多的记载。但从《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来看,康稍利早期仰慕中原文化,归化李唐,情发于衷,心向往之,是由来已久的。据书中记载,在此之前,他第一次带马队来太原互市交易时已有表现。《起居注》卷上说:“(隋大业十三年六月十八日)丙申,突厥柱国康稍利等并马而至,舍之于城东兴国玄坛。稍利见老君尊容,皆拜。道士贾昴见而谓同郡温彦将曰:‘突厥来诣唐公,而先谒老君,可谓不失尊卑之次,非天所遣乎?’”“丁酉,帝引康稍利等礼见于晋阳宫东门之侧舍,受始毕所送书信。帝为恭貌,厚加飨贿。稍利等大悦,退相谓曰:‘唐公见我蕃人尚能屈意,见诸华夏,情何可论!敬人者,人皆敬爱。天下敬爱,必为人主。我等见之,人不觉自敬。’从此以后,帝每见,稍利等愈加敬畏,不失蕃臣之礼。其马千匹唯市好者,而取其半。”在交易中,挑选好马卖给李渊部队,而且只收一半的钱。这就是康稍利积极归化中原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历史上看,突厥自从西魏、北周入侵太原开始,直到唐肃宗至德年间衰落止,其间二百三十年间,山西一直是汉族与突厥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地区。直到晚唐及五代,晋王李克用是西突厥沙陀人,在太原建立后唐的李存勖,也是突厥人;后汉皇帝刘知远也是西突厥沙陀人。可见突厥在山西地区曾有过深厚的基础。所以,今天山西有关突厥的地名、古迹还有许多。例如,介休张壁古堡、孝义上殿山、汾阳巩村都有“可汗庙”(又称“鞑王庙”)。汾阳市阳城村还有“可”姓大家族。临县有个“索达干镇”,据考是当年突厥一位任“达干”的军官在这里建过牙帐。而康家庄,则很可能是唐代突厥人后裔聚居的又一个村落。这里再次留下了一段民族融合的佳话。
王雪樵/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