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源出运城_姓氏来源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
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东。
汾川黄国并非台骀之后
据史学家何光岳说:“黄国之先乃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夷之后,进入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一支则南下河北、山东……”(《东夷源流史·黄国的来源和迁徙》)。
据《春秋三传》:“爵姓”栏目所载:“沈,有爵无姓”;“姒、蓐、爵姓皆无”;“黄,有姓无爵”。“沈、姒、蓐”三国既然都无姓,即尚不了解其族源出自何姓。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沈,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于沈,《春秋》鲁成公八年,为晋所灭。”王充《论衡*奇怪篇》说:“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为姒姓始祖,可见,“沈”的族源应该追宗周文王姬姓,“姒”的族源应该追宗夏禹姒姓。“蓐”无考。“黄”出自黄鸟氏。所谓“四国台骀之后”,自然查无实据。
颛顼帝时代,台骀受封于汾川之国,其所管辖的“沈、姒、蓐、黄”,当时仍处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尚未形成部落国,实际是指地区名称。如“黄”在颛顼时代仍称为“黄鸟氏”,居绛县西的横水,也叫“黄水”。聃叔季食采于“沈”,这分明是指地区或城邑名称。所谓“以国为姓”,那是到夏商周三代才逐渐形成的部落国。贾逵因何说:“四国台骀之后”?其主要原因是对“沈姒蓐黄实守其祀”的误解,认为是祭祀祖先。古代宗教祭祀和战争是国家两件大事。《礼记·祭法》:“圣王之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火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疏注:自炎帝传至文王武王,都是“法施于民者也”,大臣“以死勤事”或“以劳定国”,或“能御火灾”,或“能捍大患”,都应祭祀。祭祀明君和有功之神,意义深远,列为国家大事。
犹如台骀治水有功,封于汾川之国,后为“汾水之神”,举国臣民依《祭法》为其立祠奉祀。晋国介之推为晋文公复国立功,不幸牺牲。晋文公令全国民臣于清明节前一日,上山致祭,全国不生火,称“寒食节”。唐初陈元光平定“绥安之乱”,卓有功勋,献出生命,累封为“开漳圣王”,宋代林默姑娘为避风渔旅商船导航,也献出生命,累封为“天下圣母”,成为海早守护神。海峡两岸立庙数百座,奉祀者并非都是其子孙后代。
子产此次出使晋国,为解除晋文公于病中忧虑台骀“作祟”思想,因而强调台骀治水之功,深受举国臣民尊崇的“汾神”,不会作祟。所谓“四国台骀之后”,分明曲解了子产“实守其祀”原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