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洞_伯王村人文景观
八仙洞位于伯王村村南南沟,和小梁街相邻。八仙洞“状如椅形”,式如簸箕,“地势清雅,风景宜人,遇冬则暖,值夏更凉”,不仅是名胜古迹之地,也是旅游休闲的极佳场所。八仙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前身为古朝阳洞。根据碑文记载,“此洞不知建于何年”,“由来久矣”。乾隆十年(1745),村人捐资修建过一次,道光八年(1828),合会人张九恩等十一人和承首人张採蘋等筹资“将洞由浅而深绘塑神像,外建廊房五间”,并“修舞厅创立门楼”。
古朝阳洞两次修建有碑文记载,创建时间无据可查。根据老人们一辈辈的传说,建于唐代。1992年重建时,有人发现古朝阳洞墙壁十多层白灰的最底层有唐代字样,可惜忙于劳作,将白灰和残土一同倒进了沟底。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令人感叹不已。
传说明世宗嘉靖年间,村里老者提议建一佛寺,因选址有争议暂时搁浅。明嘉靖三十四年腊月(1556年元月),陕西华县大地震波及河津,“声如雷鸣,城垣崩塌,水涌出鱼,地裂成沟,死人者众”。翌年正月,伯王南沟发生塌方,半沟北崖鬼斧神工般地留下百丈见方的平台。正月二十三日村民们清理余土时,惊奇地发现崖下有两面窑洞,洞内分别塑有法相庄严、栩栩如生的佛祖释迦牟尼金像和送子娘娘神像,洞门额上分别有“娘娘洞”“古朝阳洞”字样。村人欢喜若狂,奔走相告,皆以是佛祖和菩萨显灵,刹时轰动四方。村人把发现佛洞的日子定为庙会日,又叫“送子娘娘庙会”。
八仙洞先有“朝阳洞其后添设八仙亦曰八仙洞”。八仙洞由佛门弟子张智珠率人于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创建,当时“开拓窑洞数口”,又建了九霄楼,“一起三节局势更佳”,洞内坐八仙,二楼是圆明阁,三楼为玉皇阁,“不高不低风水焕然气象飘然层楼形影恰似连天”。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村中信男张继贤张宝贤等二十一人筹建献亭三间。由此可见,光绪二十五年增设八仙后,古朝阳洞就改名叫八仙洞了。
十年浩劫中,八仙洞的神像全部被毁,九霄楼遭严重破坏,庙会被取缔。1992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村人集资并推荐张同坤、张和州、张顺堂、张积福、张永庚、张和邦、张廷秀、张长庚、张和荣、张保堂十人为理事,时称“十老”,对八仙洞进行了重建。自1992年农历八月至1995年农历八月,历经三年,寒暑四易,重塑了神像,重建了献亭、九霄楼,拓宽了坡道,新建了舞台、蓄水池等,八仙洞面貌焕然一新。2012年农历四月,新建了大门“玉龙门”。七月,由武家堡武建岐负责,对八仙洞从坡口至广场地面,全部进行了硬化,总面积1100余平方米。
伯王八仙洞集三教于一身。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东崖下洞内八仙端坐神龛,特别是吕祖彩塑,面目慈祥安稳,虎体龙眼,凤目朝天,头戴纯阳甲衣着黄衫,穿袍深袖,着实一副神仙模样。九霄楼二楼供东华大帝,三楼上坐玉皇大帝。北崖下,佛神洞由东至西依次排开。华仙洞华佗神医端坐洞内,专为庶民开药方,治百病,扶危解难,救死扶伤。娘娘洞莲花座上娲皇女神正襟危坐于暖阁,身披正彩裙服,仙姿佚貌,白脸慈眉,略带微笑。身后红花绿叶招展陪衬。左右两个玉女,或背或抱小孩,两边伺守,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古朝阳洞内的佛祖,宽膀粗腰,大眼浓眉,慈祥庄重,双目深邃,神形具备,令人敬畏。两边站有十八罗汉,生龙活虎,神色舞动,神情举止,特色各异。广场西边是舞台。
八仙洞每年举办两次庙会,正月二十三是娘娘庙会,九月初一为八仙庙会。碑文记载,清乾隆年间的庙会就很兴隆。每逢庙会,八仙洞十分热闹。特别是正月二十三,元宵节的气氛还没散完,八仙洞彩旗招展,鼓乐喧天,楹联满柱,热闹非凡。三乡四村的信男善女,搀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前后簇拥,熙熙攘攘,纷纷求福祈祥,占卜吉凶,期盼神灵保佑。八仙洞人山人海,沟上下人流如潮,上坡下坡的游人香客接踵摩肩,拥挤不断。金钟阵阵,鞭炮声声,人们接连不断地献供、抽签、焚香、点纸、磕头、祈祷。
每次庙会都请剧团唱几场大戏。现在庙会这一天,开戏前是文艺表演。开场是伯王老锣鼓演奏,接着是“伯王霸王锣鼓队”表演,然后是中老年妇女的扭秧歌、旱船等故事,还有青年妇女的广场舞。时有邻村的舞蹈队和武术爱好者前来助兴。最后是伯王雄狮收场。两对雄狮每次的爬高山、大转身、跳高山、大翻身高难度的惊险动作,总是赢来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庙会的夜晚,时有还愿的人大放烟火,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满沟通红,更是热火朝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