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箱箱共用逆势增长,平台战略效果显现
在全球经济曲折复苏的大环境下,数字经济以数据带动高水平融合,以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越来越多走在绿色智能科技前端的企业成为新经济领域的“独角兽”,这是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贡献可持续动能的新生力量。在众多独角兽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箱箱共用主动求变,韧性成长,对既往商业模式的创新乃至颠覆,使其在2021年实现了125%的逆势增长,IBC系列实现减碳68049吨,成为数字化零碳包装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并获评上海首届“张江之星”等荣誉奖项。
媒体报道:近日, 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讲述了箱箱共用的发展历程,即主动革新、把握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服务高端制造业,从中国走向世界。同时廖清新也在采访中透露了箱箱共用2022年的战略展望,加速战略落地,聚力构建1+2+N平台及生态。
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
产业数字化赋能绿色智能实体经济
中国是世界包装制造和消费大国。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正在加速革新这一万亿级产业。数据显示,以可循环包装为代表的塑料包装产值就近 5000亿元人民币。在双碳目标以及零碳循环概念的带动下,智能包装循环技术正成为服务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
作为智能循环包装技术和服务提供商,箱箱共用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创“在线循环服务”(PaaS包装即服务)模式,提升了交易效率,加快了零碳循环服务普及,助推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绿色低碳化转型,在散装液体、汽车配件等领域率先打造出工业包装减量化案例。
在智能循环包装PaaS模式中,企业无需自行购买包装,只需要承担包装服务的成本,即可根据柔性供应链管理及业务淡旺季需求,进行灵活在线下单操作。通过绿色软硬一体化的服务,不仅可以实现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选择箱箱共用的在线循环服务。目前箱箱共用已在中国市场累计投入了120万套循环共用的智能包装资产。
从输出产品到定义标准,箱箱共用以自主创新为驱动,陆续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上海市专利示范企业等。廖清新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名单和“大张江杰出创新创业人才”。
产业数字化正加速迎来绿色智能实体经济的春天。廖清新认为,下一个30年,我国经济将得益于产业数字化时代大规模的产业数字基础设施的兴建。技术能力将与我国世界级的、大规模的、低成本的超级供应链体系相融合,数字化的新大陆正在脚下展开,作为实体产业强国时代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见证者,箱箱共用与有荣焉。
展望2022年 聚力构建1+2+N平台及生态
战略是指引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的火车头。企业如何发展,具有创新与变革勇气的企业家最有发言权。“如今的包装已不再是单纯的容器功能,更承载着产业链升级、供应链降本增效的任务和需求,”廖清新说。
自启动“1+2+N”企业战略以来,箱箱共用一直在加速布局全国循环运营网络,不断完善非化学品运营网、化学品运营网、生鲜冷链运营网以及汽配家电运营等网络。
在第16届中国托盘国际会议上,箱箱共用全新托盘技术成中外嘉宾关注焦点。
据了解,该技术结合箱箱共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化设计原理和方案,配合箱箱共用自主研发的低功耗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在复杂的仓储环境,可实现百米范围内通讯,可将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估与循环服务碳减排数据与客户共享,有效解决物流包装碳足迹及碳核算数据收集能力。同时,依托全国近 2000 家上下游网点和在线循环服务平台,为平台现有生鲜果蔬、汽车配件、食品加工、日化美妆、化学品等行业客户提供智能托盘及“智能托盘+循环箱”一体化服务解决方案,这也是箱箱共用2021年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此外,箱箱共用还通过推进“多网融合”提升综合竞争力,从供应链网、运营网、业务网、数字网四方面,实现业务及组织的数字化管理。对此,廖清新总结出了一套自身的“管理哲学”,他讲道:“箱箱共用的数字化,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本质上,是管理思维和商业哲学的升维,为此,我们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线下与线上的融合关系,小步快跑、分步迭代、化整为零。”
展望2022年,箱箱共用将加速战略落地。“新的一年,箱箱共用将进一步依托服务实体产业低碳化转型的专业和技术沉淀,把数字化和零碳循环的技术及能力提升到新高度,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向世界输出中国零碳循环创新技术,扎根上海,深耕中国,服务全球。” 廖清新最后表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