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2-3 10:24:59

从北白鹅墓地看 周人东迁后的社会变局


北白鹅M3列鼎 (资料图)

张昌平/文

2021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组织了“燕姬的嫁妆——运城市垣曲北白鹅考古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展览,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展览以燕(匽)姬甗铭文“虢季为燕姬媵甗/永宝用享”的媵器内容为切入点,由嫁妆来展开婚嫁主题。展览分“家世赫赫、宴乐堂堂、中祖煌煌、金玉漾漾”四个部分,来表达北白鹅墓主所处的盛世,同时以红彤彤的背景来强调婚嫁这一喜庆场景。近年来有不少重要考古新发现被整理并以展览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考古成果,北白鹅展览这样强烈的叙事性展览,是很成功的案例。



北白鹅墓地自2020年开始进行考古工作,经勘探发现墓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分布有墓葬217座、车马坑5座。目前已经报道的M2、M3、M5三座墓葬,年代均属于春秋早期。虽然学界对北白鹅墓地的性质乃至年代仍然有不同看法,但从墓地青铜器材料特别是铭文来看,一些基本问题还是比较明确的。

例如M5铭文青铜器有太保燕仲鼎、燕仲太保鬲、燕太子鬲、太保燕仲、琱射壶、太保燕仲盘、太保燕仲匜。M5系列的“太保”“燕仲”铭文表明,M5的墓主应该就是太保燕仲,即北白鹅墓地属于太保召公家族后裔。M3见夺簋、虢季作燕姬甗,基于北白鹅族属及两周之际妇称原则,燕姬甗属于虢季嫁女的媵器。这些情况结合春秋早期的政治形势,笔者认同发掘者对北白鹅墓地性质的认识,即墓地是西周灭亡后自关中东迁而来的召氏后裔族群形成的。

北白鹅墓地在当今行政隶属于晋南的垣曲县,这里位于太行山之南,东北~西南两侧分别是太行山支脉王屋山和中条山。因此在地理区位上,北白鹅墓地隔黄河面向南方,接近洛阳盆地的成周地区。实际上,北白鹅距离成周约70公里,而三门峡虢国距离成周超过100公里。在春秋早期,北白鹅应该属于畿内之地。

召氏族群被安置在北白鹅是一个优厚的待遇。西周时期,晋南一带是仅次于大周原地区居民集中分布的地区。仅在汾河到太行山脉之间、特别是汾河东侧支流滏河、浍河、涑水河一带,近年的考古发现就有曲沃天马~曲村的晋国、绛县横水倗国和翼城大河口霸国等国遗存。霸、倗均非姬姓国家,但贵族和国君随葬品丰富程度、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层次都不亚于同时期的晋国,体现了西周诸侯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上诸侯国墓地或聚落的规模都比较大,且都自西周早期延续至两周之际而未间断。因此晋南一带可以说是西周时期社会发展最为稳定的区域。从洛阳成周过黄河向北进入晋南地区,又有孟津渡等多个通道。北白鹅墓地处于成周至晋南之间,无疑是一处优选之地。考虑到西周晚期的召氏在周王室中仍然具有重要政治地位,传世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都有位高权重的人物出现,这样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但地处王畿的这支春秋早期重要政治力量,很可能也和虢国一样,在春秋早中期晋国的崛起之途中被扫荡,成为周人东迁社会变局中的一段插曲。

北白鹅墓地有很高的社会等级。按照发掘简报,M5是北白鹅墓地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墓葬。墓葬受到盗扰较严重,不过从礼器组合看,似乎只缺失甗和铺各一,而乐器的编钟和编磬则损失较多。M5的规模、器用特别是乐器情况表明,墓主燕仲应该是相当于诸侯一级贵族。



考古学面对的物质文化材料,往往是静态的、在一定时期内也只是渐变的。这种情况,让作为考古学家的我们不太容易关注社会格局的变化或社会现象的变迁。比如西周王朝覆亡,即便是当时的青铜器铭文也未见只言片语的记录。实际上,西周王朝在外来压力之下被迫仓皇东迁,社会各个方面的形势,势必都会发生、实际上也必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是目前我们研究春秋早期社会应该重视的内容。北白鹅墓地除了反映如前所述墓葬随葬品形态的状况,还可以引发我们对东周社会格局变化的一些推想。

北白鹅墓地作为一处西周移民安置遗存,提示我们还有更多类似的、属于东迁族群活动的遗存。西周建立后,通过迁徙殷遗、封建诸侯等政治经营手段,在丰镐和周原及其周边的西部都邑地区、成周及晋南的东部都邑地区,形成了西周时期两个人口密度大、文化发达的中心。而考古学所见两周之际前后社会景观的变化,是西部中心地区周人聚落的瓦解式消落和东部地区聚落特别是墓地的较多出现。这一变化不仅实证了传世文献所载的东西周社会巨变,还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些年代和性质尚在讨论中的两周之际阶段遗存。

西周王朝东迁,意味着社会的多方面重组。这些重组首先涉及的是在上述东迁活动中人口的移动带来族群的安置问题,原来在丰镐和周原领有采邑的诸多族群,不可能都会得到与原来相对应的土地。在这一背景下可知,上石河墓地虽然出有虢国铭文青铜器,但这处墓地的族群是否与虢国的相同,则令人仍然存疑。与此同时,移民安置中需要建设大量新的聚落,此前聚族而居的组织形态,当然不可能都能得到保障。春秋早期之后,青铜器铭文的称谓,私名中带国族前缀的方式大幅度减少;与此相对应,墓地中也少有此前墓地那样围绕族长的布局。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方向,是流动性更强、较宽松的社会管控局面。在新的聚落建设活动中,周王室及其管理机构是重新安置的重点。考古发现和学者研究都表明,平王所迁的洛邑位于今洛阳涧河两岸的东周王城,东迁后新建都邑,并未沿用此前活动的成周旧址。新建王城可以按需求规划、建设王室及其官僚机构,而不必屈就已有居民的旧城之中,显示出周平王意欲重整王朝的愿望。

东迁后为社会持续发展所面临更大的挑战,是资源和生产的重新组织。离弃西部政治中心,不仅使周人丧失了旧地的全部不动产,也丢失了那些匆忙中埋藏在窖藏中的青铜礼器等财产。春秋早期很少有人像北白鹅M3墓主那样拥有旧世遗产,许多人员包括贵族很可能在东迁后变得赤贫。另一方面,在新的疆域和政治背景下,西周王室原来拥有的资源和财政来源,也会大幅度下降。换言之,春秋早期的周王朝面临着空前的经济困难,一些东迁的族群甚至会在此次变局中破产或解体。春秋早期即便是高等级贵族,体现其身份等级的青铜礼器多是被粗糙甚至是低劣地制作,就不难理解了。

春秋早期之后铭文在青铜器中迅速衰落,春秋中期就已在洛阳和晋南地区罕见。传统文化的衰退,与新的地缘政治集团崛起几乎同时并行,预示着周文化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新的文化风格即将在春秋中期出现。

(《文物季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北白鹅墓地看 周人东迁后的社会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