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2-9 17:03:53

周族(周人)源于运城_河东那些事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始祖是帝喾元妃姜嫄所生之后稷,“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 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1)自后稷传至文王据《史记》共十五世,这一段时间一般被称为先周时期。现将《史记 .周本纪》所载之世系列 表如下:

    弃(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公亶父——季历——文王

    其中,公亶父《史记 .周本纪》作古公亶父,今杨宽认为:“公亶父如同公刘、公非、公叔祖类一样,以‘公’为尊称。《史记》称为‘古公亶 父’是不对的,《诗经》四字一句,前加‘古’字,是‘昔’的意思(崔述《丰镐考信录》卷一)。”(2)杨宽之说证据充分,当可信,今从杨说,取“公亶 父”。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那么现在就有了一个问题:按《史记》自后稷至于文王为十五世,而 如果后稷为陶唐、虞、夏同时人,那么夏自禹起至于桀共十四世,代夏而兴的商自汤起至于帝辛共十七世,总共有三十一世,而同时代的周人如何会只有十五世呢?

    后世学者对其的解释,一是认为在后稷与不窋之间的世系有脱落,另有人认为是“后稷”本为官名,是周人先祖世袭之官名。依据《国语.周语 上》记载的祭公谋父之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那么“后稷”为官名应该更解 释的通,而且按《山海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以及《史记.周本纪》中:“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 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成人,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可见弃应该是因为善农耕而被称为“稷”的,“稷”可能从 此成为了掌管农业的**的名称。后因弃后人显达,而在“稷”前加“后”,以示尊崇。

    所以我认为“稷”是虞、夏之际掌管农业的官名,为周人的世袭之官,一直等到“夏后世政衰”(3)周人不再为“稷”之官后,周的先人的名字 才流传下来,而在为官阶段,可能都是以“稷”相称,而使个人的名字淹没了。这样来理解可以很好的解释周人常常自认为“夏人”的原因,这一点后面将会谈到。

    另外有学者如王玉哲认为:“《国语.鲁语上》说:‘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夏兴起而说周弃继之,显然不合情理。此‘夏之兴’ 的‘兴’字,或为‘衰’字之讹。考《礼记.祭法》承用《鲁语》的话,其中‘夏之兴’正作‘夏之衰’,可以为证。所以,我们认为当以夏衰为是。因为夏衰而周 弃才继之以兴。由此观之,周祖弃本为商之稷官,时代大约在夏末商初。”(4)因为此观点的依据主要是《礼记.祭法》,而且不能很好的解释现在的考古证据, 我个人认为不可取。 既然周人在夏禹时代就和夏族在一起,那么我推测:周的先人后稷(指姜嫄之子)在夏为掌管农业的**,而他在夏外的封地应该就是周族最早的起源地。

    “《诗经·大雅·生民》等材料,大量叙述了后稷发明农业的经过,后稷的‘稷’字从禾从田,与田亩庄稼有关。这说明周人很早就是以农业生产 为主的民族。后稷所代表的是周人早期历史阶段。但到了不窋时代,由于夏后氏政衰,周人不得已而‘窜于戎狄之间’,经历了一段游牧生活阶段。一直到古公亶父 之时,周人迁居歧山之下的周原,‘乃贬戎狄之俗’,‘复修后稷之业’,从而振兴农业。因此,讨论先周祖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传说中的后稷发 明农业是其第一阶段,从不窋开始‘窜于戎狄之间’到公刘居豳是第二阶段,从古公亶父迁歧到文王都丰是第三阶段。”(6)而姬周祖的起源问题也就是第一阶段 问题。

    姬周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在渭水流域,汉班固在《百虎通.京师》中记载:“周家始封于何?后稷封于邰。”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写到:“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是也。”齐思和先生在《西周地理考》中也说:“周民族之为渭水民族,

    那么后稷的封地在何处呢?

    我们再来看看钱穆的观点。

    钱穆的观点和传统的周人源于渭水观点不同。他认为周人始于晋南,钱穆认为《诗经.公刘》中的“于京斯依”、“于豳斯馆”以及《史记》中 的:庆节“国于豳”,其京与豳在汉代的临汾,今新绛县东北二十五里处。豳邠古今字,都是得名于汾水。随着周人迁移去了泾水流域,邠的地名也搬了家。若比较 泾水与汾水的情形,汾水支流众多,当一个“分”字,远比泾水合适,在泾水流域,这个从分从邑的地名,如果没有其他更古的来源,实在是太突然了。据郦道元 《水经注》中的“汾水注”可知:在晋南有不少和周相关的地名,例如:汾阴的稷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这些也当和后稷有关。

    另外,“豳在《吕氏春秋》中即称为东音,泾上明明在西,焉可以东为号?如以山西汾上为邠之命的来源,则汾域与歧山周原相对而言,颇复合东音的名称。”

   从另一方面看,夏代建国山西、河南,未及渭水流域,所以周人只可能是封于晋南而不会是陕西,而且周人在晋南的长久居住,以至使晋南地区的地名带上了明显的周的痕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族(周人)源于运城_河东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