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底村年年分红,今年70岁以上的长者社员每人领到了600元,普通社员每人领到150元
利村惠民合作社成员在察看蔬菜长势
柏底村大棚内西红柿喜获丰收。
闻喜县后宫乡柏底村的大棚。
1月14日,闻喜县后宫乡柏底村新乡贤利村惠民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利村惠民合作社”)的社员,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分红大会。
这已经是该村分红的第5个年头了。根据合作社的章程,70岁以上的长者社员每人领到了600元,普通社员每人领到150元。
没有特殊资源,又无厂矿企业,还远离城区,柏底村能做到年年分红,主要源于一个特殊的合作社。详情如何?2月7日,记者前往了解。
年年分红
2018年11月7日,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指导和中国乡建院的协作下,由村“两委”主导,新乡贤发起,村民自愿参与,闻喜县后宫乡柏底村正式成立了利村惠民合作社。合作社成立45天后,村民们就迎来了合作社的第一次分红。从此之后,每年的农历小年,都成为村中分红的日子。
这个年年分红的合作社,因此被村民们称为“分红合作社”。
但村干部知道,当初成立这个合作社时非常艰难。成立合作社,需要村民以资金入股,村民有需求时则以耕地经营权作抵押借款,入社完全自愿,股金存取自由。借款户每月一结息,合作社每年一分红。利息收入除了风险金外全部进行再分配,分红比例为长者社员20%,村集体20%,公益事业20%,普通社员15%,风险金10%,管理费用15%。
不管说得再多,让村民拿钱入社,不少村民一下子就想起了以前基金会的事情,这也成了村“两委”发动群众,号召入社的最大障碍。村干部一方面入户宣传发动,做好解释工作,号召党员、新乡贤积极加入,奉献爱心;另一方面,在中国乡建院的支持下,起草规章制度,成立组织机构。
终于,这个特殊的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除长者社员每人入股为3000元外,其他社员都是数额自便,重在奉献。结果,全村共有30个新乡贤社员、22个长者社员入社,共筹集资金45万元。
合作社第一次分红,长者社员每人150元,其他社员分得米面油和煮饼等物品,分红款项总共5600元。
看着村“两委”的承诺真的兑现了,村民入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如今,合作社的长者社员已达到44人,另有普通社员96人,新乡贤社员30人,资金规模约160万元。合作社成立至今,已经连续5年分红,分红款分别为5600元、11.9万元、19万元、15万元和12.5万元。最早入社的那批长者社员,分红收入已经超过了3000元的入社股金。
村民入社的积极性还体现在合作社资金的数额上,最高的一年达到了220万元。近两年村“两委”担心资金规模太大监管难度增加,主动将入社资金控制在比村民需求稍高的程度。
因为有了合作社分红每年给村集体的“输血”,柏底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也有能力为村民做更多的事情了——
铺设浇地管道,架设电线,修建小型漫水桥,解决群众的用水、用电、浇地等问题。同时,还对村民的各项开支进行补助:全村30岁到60岁的村民,医保每人补助50元;村民安装太阳能灯,每家补助50元;村民体检,每人补助20元……
凝聚人心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柏底村都很普通。全村385户1257口人,有3670亩耕地,主导产业为大棚蔬菜、中药材和小麦玉米,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与周边村子不同的,主要就是“分红”。
柏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卫岳兵说:“分红,最大的意义其实还不在于钱数的多少,而在于凝聚人心,提高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对村‘两委’的信任感。”
说起自己的集体意识,卫岳兵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很早就外出做生意,对村里的情况并不熟悉。有一次他回村,看到一位老人在地上捡了一截儿别人扔掉的烟头抽。“我当时就感觉心里很难受,我就是在村里长大的,但一直没为村里作什么贡献,现在有了一点点的能力,就想怎么出把力让村里人生活得好一些。”这是卫岳兵当村干部的初衷。
想当村干部需要村民认可,可他一直在外做生意,很多村民对他不了解,怎么办?那就办一件事情,让村民了解他。
村中有一条巷道,因为水管损坏,巷道里的村民长久面临吃水难题。卫岳兵就与另一个也想为村里出力的村民一起,自掏腰包,铺设了一条300米长的水管,把深井中的水引到巷道中各户村民家中。
村民被他的诚意打动,在2014年年底的村委会选举中,他成功当选村委会主任,并于2017年兼任党支部书记至今。
真正进入村干部的角色,深入了解了村情民情,他才发现,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同等重要的,是凝聚人心,唤醒村民的集体意识。而这,不能都像他一样,靠“顿悟”。
几十年的市场经济,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最大限度激发了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也让不少村民的注意力局限在自己的小家庭和小日子上。村民们对村集体的事宜不太关心,涉及集体的事很难推动,甚至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比以往淡了。
人心齐,会成为最大的发展助力;人心散,则会成为最大的发展阻力。怎么才能把全村人的心凝聚起来呢?卫岳兵很苦恼,也一直在思考。
2018年利村惠民合作社的成立,成为柏底村凝聚人心的机会。
年年分红,年年给村集体输血,村集体收入增加又惠及全体村民……日积月累,村民的集体意识逐渐增强。再加上合作社规定,凡是在村里为人不好、品行不端,特别是不孝敬老人的村民,概不借款,这又进一步弘扬了德孝文化。
因为合作社资金不出村,向本村村民放款,收到的利息也用于本村,这样一来,原本怕人知道的借款,在柏底村却成了光彩事。在村里借款就是为村里作贡献成为共识,有的人还优先选择在村里借款:“反正要借,我就在村里借,我爷还在村里领钱呢。”
柏底村不大,谁借了款谁入了股,村民们心中都清楚,我借的款里可能就有你入的股,我领到的分红可能就来自你付的利息。无形之中,村民关系就更融洽了。
助力发展
通过利村惠民合作社这一平台,柏底村成功将村民和村集体统一起来,众人拧成一股绳,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仅村中风气好了、人心齐了,各项产业的发展也顺利高效多了。
“乡村振兴是全体村民的事情,不是村‘两委’和村干部的事情。凝聚人心,共商共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卫岳兵说。
在合作社刚成立时,金融服务还没达到现在的水平,资金成为村民发展生产的最大瓶颈。合作社每年一二百万元的资金,可以有效解决村民的资金需求。“而且方便高效,村民来借款,最早的早上5点,最晚的晚上11点,这不管哪个银行也做不到!”卫岳兵说。
合作社规定,村民借款需要以土地经营权作抵押,每亩土地可借款2000元。如果出现还款困难,村民所抵押的土地村中会代为经营,直到收益达到借款额度再予以归还。但这些土地又该由谁来种呢?村“两委”又筹划着成立一个新的经营主体。
刚好,去年政策扶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党支部马上领办成立了一个农业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因为有利村惠民合作社数年运行的基础,村民们对村“两委”很信任,入社积极性很高。
记者采访时,在村边看到一片宽敞的晾晒场,边上库房里还停放着各种农机,这些都是合作社的资产。根据计划,该合作社将把农户不愿种或无力种的土地流转起来,种植小麦玉米,通过统购农资、统销农产品,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能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如今,该合作社已经平整、流转土地70亩,今年就可种植生产了。
“合作社有政府资金支持,经营成本就低,再加上规模种植可以节本增效,其中产生的利润要让村民共享,所以我们将土地流转费用提高到了市场价的2倍。”卫岳兵说,“我们的初步目标是流转500亩、托管500亩,服务范围辐射到周边村庄,随后还要陆续介入粮食加工、养殖和肉类加工等环节。”
2021年,村中在相关政策的扶持和自有资金的支撑下,建设了4个蔬菜大棚,第一年就实现利润7万元。“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连续两年稳定在40万元以上,未来几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目标,是突破100万元!”卫岳兵说。
记者 陈永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