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的湮灭与重建
争道中华第一楼,白云鹳雀两悠悠。沧桑历尽情不尽,再望黄河入海流。――郑孝燮:《鹳雀楼复建方案论证会诗二首,其二》
鹳雀楼历宋至金明昌年间(1190-1195年),还耸立在黄河岸边,楼上还悬挂着河中府录事李逵书写的牌额。金元战争时期,鹳雀楼毁于战火,那凤凰涅盘的历史一瞬和悲壮图景,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元初文学家王恽,小时候读书的老师是蒲州人,于是他很早就知道蒲州的鹳雀楼“观雄天下”,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高楼了。读了王之涣、畅当等人的诗,像许许多多读书人一样,更是殷切的向往,只是没有登楼的机会。至元壬申(九年,1272年)三月,王恽由中央监察御史调山西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心里暗暗高兴:蒲州是平阳府的属郡,判官又是能经常下去巡视检查的职务,这下游览河东胜地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当年十月,王恽来到蒲州检查工作,下车伊始,先去参观鹳雀楼遗址,当然这时候鹳雀楼已经是楼体坍塌,堆堆瓦砾。这次游览,王恽写了一篇《登鹳雀楼记》,其中写道,“于是俯洪河,面太华,楫首阳。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王恽没有看到鹳雀楼,只能看看周围的山川形胜。只恨晚生三、五十年,鹳雀楼就成了历史,实在是十分遗憾,无可奈何的事。不过王恽虽然没有登上鹳雀楼,没有真正圆了登楼的梦,但从文章中看,他毕竟领略了这里的文化意义,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应该肯定的是,王恽就是元初人,他看到鹳雀楼毁于元初,应该说是确切的。
明代初期,鹳雀楼的遗址还明确可辨,再后些,就完全湮灭,无迹可寻了。蒲州人对湮灭了的鹳雀楼,是十分怀念的。鹳雀楼是蒲州的文化象征,没有了鹳雀楼,就没有了蒲州的文化之
魂。为了一种心理的补偿和安慰,蒲州人把蒲州城西城楼寄名曰“鹳雀楼”,表达一点对往日盛况的追忆。物质的楼已不存在,文化的楼留存永远,永远保留在蒲州人的心里。文化的蒲州不管
做什么,都有着浓郁的文化意味。
但是,鹳雀楼毕竟是消失了。这一下,就消失了800多年。以后朝朝代代,像王恽那样从小向往鹳雀楼者多了,可连王恽登鹳雀楼故址废墟那样的机会也不会再有了。昔日巍峨壮观的天下
名楼,成了一个历史名称,一个文化符号。
……
无论无何,中华民族的历史,要写下这样八个大字:经济建设,改革开放。蒲州人民和中国人民一道,忍受了多久,期待了多久,终于等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
称之为盛世的时期。盛世兴文,古老的蒲州欣逢历史机遇,鹳雀楼也欣逢历史机遇。
蒲州文化史不能忘记这个日子:1991年9月27日,全国第六届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86位专家学者来永济考察。面对历史闻名的蒲东胜地,那优美壮观的山川形胜和密集的文化景观,让与会
者发出了阵阵感叹。蒲州文化的恢复和新的繁荣,令人遗憾地缺乏点睛之笔。千古绝唱,何处附丽?一首《登鹳雀楼》在我国妇孺皆知,在国外影响深远,就连日本等国的小学生课本也作为
文学必读,可是鹳雀楼却在800多年的文化史中缺席,成了千古遗憾!如今欣逢盛世,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相继修复,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地方经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蒲州古城附近
的普救寺、蒲津渡、万固寺,或挖掘出土、或修复重建,蒲州文化带就缺乏最负盛名的代表性建筑――鹳雀楼。是它重现人间的时候了!
归去来兮,鹳雀楼!
86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为鹳雀楼重建注入了最初的原始动力。永济市委市政府为发展和繁荣蒲州文化,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开拓新路,为将永济建设成全国优秀旅
游城市,作出了重建鹳雀楼的决定。1992年三月,在著名古建筑专家、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柴泽俊先生主持下――我们没有忘记,几年前,就是这位专家主持制定了普救寺复建方案
――完成了重建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当年七月,永济市委、市政府召开鹳雀楼复建方案论证会。这次会议上,有两位专家的到来令人瞩目。一位是上书中央极力呼吁保护北京四合院的著
名古建专家郑孝燮,一位是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这两位老先生在全国考古、古建领域是国宝级的泰山北斗,这样两位人物连袂而来,足见重建鹳雀楼兹事体大。这次会议认为重建
鹳雀楼是功在国家利在人民的传世盛举,肯定了以唐代建筑形制复建鹳雀楼的方案,确定了新的楼址。两位老先生还乘兴赋诗,以记其盛:
景以诗传鹳雀楼,千年绝唱忆蒲州。
黄河入海催今古,风雨连舟赖铁牛。
――郑孝燮:《鹳雀楼复建方案论证会其一》
胜迹凋残八百秋,黄河入海流依旧。
群英共议重兴计,指日相携更上楼。
――罗哲文:《喜鹳雀楼即将重兴》
1997年12月31日,永济市复建鹳雀楼工程指挥部在选定的新址上举行了鹳雀楼复建工程奠基仪式。工程总指挥、市长潘和平为奠基石填下的第一锨土,标志着800多年以来的文化盛举,从
这一刻正式开始。
六年之后,2002年9月26日,盛大的鹳雀楼落成典礼在黄河之畔举行。蒲草葳蕤的黄河滩涂,数万人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旗帜和彩球,遮蔽了蒲州的天空。欢笑和歌唱,掩盖了黄河的涛
声。
鹳雀楼景区敞开大门迎接慕名而来的人们。设计中的鹳雀楼景区占地总面积3000亩,分为五个区域,依次为入口区、名楼游览区、文化风情游览区、山水园林区、康乐游览区。现在,展现
在我们面前的是基本建成的入口区和名楼游览区。
来到鹳雀楼景区,迎面是鹳雀园门殿。这是入口区的第一座建筑,是迎宾序曲的开始。鹳雀园门殿坐南面北,是一座风格显著的仿唐过殿,形制古朴,稳健而大气。面阔五间,庑殿四阿屋
顶,灰瓦覆盖,蓝色琉璃瓦压脊。底层是石料台基,花型柱础,五米高的圆柱。四周全是回廊,拱梁全无彩画,一色赭红。正中设三座大门,铁箍金钉,气象庄严,两边是隔扇窗棂。鹳雀园
匾牌悬挂当顶,三个瘦金体大字,骨劲苍健,是启功先生手迹。启功先生是当代书界名家,他题写的匾额,自然为鹳雀楼景区增加了几分文化内容。正中大门非特别需要和特殊贵宾到来一般
不开启,游客平时走两旁边门。进门可见殿堂阔大,进深三间,光线敞亮。门殿两旁,各有园门,还有供应旅游商品和各种服务的附属建筑,一概唐代建筑风格,以景区前围墙连接,呈半环
形布局,寄寓着热情欢迎之意。
穿过门殿,眼前一片豁然,两旁绿地如茵,喷泉溅珠。广场开阔,平整如坻,正中有一座照壁,须弥底座,琉璃瓦盖顶,也是唐代风格。正面镌刻毛泽东《登鹳雀楼》诗的手迹,龙飞凤
舞,遒劲奔放,足见领袖风格和伟人气势,也颇与诗意相配。转过照壁,来到鹳影湖边。鹳影湖是人工开凿的小湖,东西两翼呈鹳鸟展翅的形状,跃跃欲飞。湖中有三孔拱型石桥,仿佛鸟
背,两边是青石栏杆。桥下绿水碧波,涟漪荡漾,时有鹳雀飞来,湖面留影,情趣盎然。
下了鹳影湖桥,就是名楼游览区了。脚下宽阔平展,便是设计新颖的唐韵广场。顾名思义,唐韵广场当然是唐代文化风韵的进一步呈现与展示,它是唐代风格的门殿、唐诗照壁、鹳影湖的
延续,也是对唐代诗楼――鹳雀楼的继续铺垫。整个景区,从进门之前就在营造唐文化氛围,使游人在未登楼时就得到唐文化的强烈感染和逐渐熏陶。唐韵广场呈轴线对称和棋盘式布局,几
何图形园林造型,不同颜色的植物组成草坪,各种名贵树木立体点缀,空场地全部用彩色地砖拼接为唐代广泛使用的传统图案,莲花形,如意形,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广场开阔纵横,视野
悠远,布局简约,造型优美,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致和谐统一。仿佛一部乐章,序曲渐起,精彩已露端倪,未曾登楼,我们就已感觉到盛唐风韵的氤氲,感觉到盛唐文化的充盈和盛唐人格的感
召。又仿佛大幕已经拉开,灯光已经明亮,锣鼓已经敲过,急管繁弦已经奏响,一场大戏就要登场开演,我们思慕已久的艺术盛筵就在眼前。
终于来到鹳雀楼下。高楼兀立,仰首而视,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鹳雀楼”三个大字赫然在目。江泽民同志于1993年三月,题写了《登鹳雀楼》诗,为鹳雀楼的重建造得先声夺人之势。1994
年1月,他来山西视察工作,特意来到蒲州文化景区,对鹳雀楼的重建和选址给予关注。2001年8月,江泽民同志又来到山西,应山西省委和省政府之请,欣然为正在建设中的鹳雀楼题写了楼
名匾牌。现在这块匾牌庄重硕大,气势夺人,体现了鹳雀楼的国家**别的文化品位。主楼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这台基高达16.50米,如同四、五层楼,内部三层空间可供使用。拾级而
上,踏过100个台阶,上至主楼月台,立即会感觉到台基的阔大。月台呈长方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72米,周长共310米,四周围有青石雕花栏杆,雕工精制,排列齐整。主楼高57.4米,整
个楼体总高度为73.9米。鹳雀楼主体为仿唐高层建筑,外观三层四檐,楼内空间六层。底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翘角,隔扇木墙,四出歇山式抱厦,厦内纵深面积宽大;四周回廊,廊
柱浑圆壮硕,不可合抱;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多为唐代飞天形象,襟带飘逸,舞姿优雅,栩栩如生。二层仍然是开间七间,屋檐长远,一样四面回廊,勾栏回护。顶层面阔缩为五间,进深
缩为三间,依旧四出抱厦,勾栏缠绕;单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脊,两边各有一硕大鸱吻对称相向,宝顶居中。整个楼体建筑,用钢筋水泥骨架,构件硕大精美,构造精到严密,设计端庄
大气,仿唐风格鲜明。
楼体内部为六层,东西角设有楼梯盘旋而上,总体陈设为蒲州文化的展示,或壁画、或雕塑,构思慎密,选材精当,制作精良,表现了华夏文明摇篮、大唐蒲州盛况和河东历代人文景观。
进入第一层,楼内大厅阔大幽深,展示主题为“千古绝唱”,介绍王之涣和《登鹳雀楼》,这是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所在。由于这首代表唐诗高度的诗,它成为一种文化承载,才成为天下
名楼。大厅南墙北向,是一幅壁画巨制,长18米,硬木彩塑,表现大唐雄城的盛世繁华。只见蒲州城郭依山傍河,气势恢宏;殿堂楼阁,鳞次栉比;阔街小巷,车水马龙;西门蒲津渡浮桥横
渡;东郊普救寺梵宫巍然。大唐蒲州,战略重镇,文化名城,历历在目。左侧壁画,是宇文护筑楼戍边,介绍了鹳雀楼的由来和历史沿革;右侧壁画,是三诗人旗亭画壁,介绍了王之涣诗才
绝伦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进入第二层,展示主题为“源远流长”,表现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楼内四周墙体镶嵌12幅壁画,表现古蒲州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女娲补天,黄帝平
乱,尧王禅位,舜都蒲坂,禹凿龙门,以及蒲州历史名人故事。通过观摩和解说,游客们将对古蒲州深远的文化蕴藏和高端的文化意义了然于胸,将对脚下这块文化热土产生真切的体认和敬
意。
进入第三层,展示主题是“亘古文明”,表现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等文明史。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古人类在这里到处都留下过进化的足迹,到处都留有文明演进的过程
和结果的表现。人类用火的历史,是西侯渡遗址的发现,提前了60万年。人类制盐用盐,这里也是最早开发地区。运城盐池,早在尧舜时期就已食用天然盐晶。蒲州地区成为人类最早发祥
地,主要原因应该就是有水有盐。春秋战国时期,盐池已经人工开采。到唐代,制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盐产量也成倍增长。普救寺前土塬下过去是一条大路,当地人称“盐车壕”,就是运城
盐池供应长安和外销运输的主要道路。蒲州一带冶铁铸造技术也出现很早,唐开元年间,为铸造固定浮桥的铁牛地锚,就用去全国铁年产量五分之四还多,而且冶炼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而
欧美洲要等700多年以后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蒲州的酿酒技术早在北魏时期就颇负声名,当时名酒“桑落酒”就是蒲州酿造的。“桑落酒”用桑叶桑葚入曲,酿造工艺精湛,加上蒲州泉水清冽,
酒味清香,独具特色。北周诗人庾信见到蒲州长官,别的不要,就要“桑落酒”,可见桑落酒早就是天下名酒了,什么汾酒、茅台那当儿还在他爹腿肚子里转筋呢。庾信写了一首诗记这件事,
就叫《就蒲坂使君乞酒》,写道:“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香。”白居易也写过诗称赞“桑落酒”:“桑落气熏珠翠暖,拓枝声引莞弦高。”唐代以后的诗和典故,就不用举了。至于桑棉种植和纺
织,还有民间工艺,在蒲州都是源远流长。需要强调的是,酿酒、冶铁就在蒲州不用说了,而用火的西侯渡遗址,制盐的运城盐池,都是唐代蒲州的属地。
进入第四层,展示主题是“黄土风韵”,介绍黄土高原、三晋大地等我国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象征,而黄河文化即是我国中原地区、北方地区的文化凝聚。所谓
中国实际上早期的主要区域是黄河流域,直到三国时期吴国的经营和发展,蜀国对南方的征服和开发,才真正把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统一到文化意义的大中国里来。从此祖国南方得到人们体
认,北中国南中国共同成为国家实体。这样的陈设和展示对于南方游客了解中原文化、对于广大游客了解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区别和融合,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
进入第五层,展示主题是“旷世盛举”,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变迁和复建过程。南北朝时,北魏几经演变,成为敌对的两个国家,北齐和北周。北周首都为长安,北方边界是平阳(今临汾)。
两国攻伐不止,边界就互有消长,时南时北。北周的大宰冢宇文护,主管全国的军事,就以蒲州为战略依托。为便于军事瞭望,就在蒲州城外西南角筑起一座鹳雀楼。他对蒲州的战略地位也
是十分重视的,让他的儿子担任蒲州刺史,以便军政合作。当时的鹳雀楼高约十丈,木制楼阁,三层四檐,隔扇围廊,勾栏遍绕。虽为军事设施,也可登高观景,数百年间都是蒲州胜景。元
军攻蒲州,战斗很激烈,守蒲州的金将由于兵力不足,放弃了蒲州城的东半边,于城中另筑城墙,缩小规模坚守孤城,鹳雀楼就在这时候毁于战火。此后,鹳雀楼只是一个传说,一个蒲州人
代代相传的传说,一个所有读过《登鹳雀楼》的人们耿耿于怀的传说。800多年了,传说还只是传说。看到蒲州人民欣逢改革开放年代,于茫茫黄河滩涂,建起了这样一座高大壮观的鹳雀楼,
抚今追昔,不能不感叹蒲州文化传承的源远流长。蒲州人以高远的文化气魄,创造了三个“之最”:楼身最高,共73.9米;楼体最大:3.3万平方米;投资最多:7000万元;景区最阔:3000亩。
《登鹳雀楼》是唐诗的最高成就,新鹳雀楼就应该也已经是天下第一仿古名楼。
登上第六层,内部还有仿唐音乐、酒吧茶座等内容,但登楼的人们哪里还顾得上矜持和消闲?这是最能表达王之涣诗意的地方,步步登高,更上层楼,到得顶层,谁不是急急凭栏眺望?果
然白日落山,果然黄河东流,果然登高望远,果然目穷千里!王之涣,你写尽了黄河。“黄河入海流”,是顺流而去;“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逆流而上。这两首诗,抵得上多少绮词俪句。什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什么“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到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词》)都有着重复你的
影子,都没有完全跳出你的艺术意向。如此级别的诗人尚且这样,还有谁能超过你的诗?你一生的诗虽说只有六首流传到现代,但是你不遗憾。你的诗字字珠玑,最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再过
一千年,哪怕所有的诗都被时间的尘埃掩埋,你的诗都会流传下去,流传永远。
触景生情,情寓于景;由情推理,理寓于情。默念一遍,回味再三:登一次鹳雀楼,就是上一堂课,让人得到多少思想启悟;登一次鹳雀楼,就是听一首歌,让人得到多少感情共鸣;登一
次鹳雀楼,就是看一幅画,让人得到多少美的享受。登鹳雀楼,仿佛佛家顿悟;登鹳雀楼,仿佛道家飞升。锦绣河山尽收眼底,叫人俗念全消;霞飞云卷引动遐思,叫人胸襟大开。我们理解
了王之涣,我们读懂了《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的每一个字,都是祖国壮丽山河的颂歌;《登鹳雀楼》的每一个字,都是深邃哲理的揭示。一竖,似中条壁立;一横,像黄河行地;一
撇,可削去胸中多少块垒;一点,可填平心里最深的伤痕。《登鹳雀楼》,你是上帝的福音书,你是佛祖的梵语纶音!
在顶层的西南角,我们看到了王之涣的铜像。他目光深远,面色凝重,神采飞扬,衣袂飘逸。 他一手举着一支笔,一手托着一张纸,面对太阳即将落下的方向,面对黄河滚滚流去的方向,
饱蘸着激情与心血,正要写下那千古绝唱!鸟声静了下来,风声静了下来,游客们也都静了下来。投向铜像的目光,都满含敬意。
王之涣,诗国蒲州的朋友,我们向你致敬。
王之涣,中国伟大的诗人,我们向你致敬。
……
离开景区,离开蒲州,直到离开很远,回首望去,在阳光的映衬下,鹳雀楼还那么巍峨,那么挺拔――
就像一座华表,矗立在诗国古蒲州的门前。
没有比它更有资格充当诗国门前华表的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