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3-17 09:24:57

民国初期的运城商业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历史上以产盐著称,从古至今运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山西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通过参考《山西旧志二种》(山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中华书局2006年8月出版)一书,说一下民国初期的运城市的商业。

相对而言,在民国初期,山西境内的运城商业还是比较发达的,但《山西省志》(见《山西旧志二种》)中记载,在1915年之前,运城虽有比较发达的商业,但是却没有比较成熟的商业组织——商会。1915年,安邑的县衙移到运城后,安邑的商务分会就地迁来,改称为安邑商会,会员有140余人,设会长、副会长各1人,会董10人,特别会董2人,书记1人。当时,书记办理文书、档案、会记等具体事务,月薪8元。商会每月举行职员会议2次。

由于运城是山西著名的解池盐的生产基地,每年大量池盐运往外省,专业运盐户有5家,均为独资经营,营业执照系官府颁发,营业区域为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渭水流域等地区,商号分别是宏畅、恒昌、四盛、隆盛、万盛。有来运城买盐的客户,须经运城盐运使批准,去稽会分析所交纳盐税后,凭引票到解池盐户商号购盐,购盐需要签订合同,由宏畅、恒昌等5家商家代运。

宏畅、恒昌等5户商家信用很好,是经过国家专门审批的正规商号,深受外地客商信赖。办理运盐业务,他们仅仅收1%左右的手续费,其余收取客户的运费到目的地后,会全部花掉,也就是说商家基本不从客户的营运上得利。而运往陕西的池盐,则要经过解州、蒲州运至渭北、渭南;运销河南的池盐则经平陆、茅津至陕州,然后再转发各地。

若要进一步了解民国初期运城的商业状况和发展,则需要参考同一时期的蒲州和解县的商业,这样会看得更加全面。

民国初期,蒲州设有商会,有会员90余名,设会长、副会长各1人,会董8人,书记1人。当时商事公断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仲裁机构)尚未成立,正在协商之中。商会代售印花税票,推销公债,代垫募捐款,办理还本利息业务,负责发放牙帖(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经商营业执照)等。会内设有钱业公所,协商决定货币行情。当时蒲州有8家牙行(为买卖双方提供服务、抽取佣金的商号),其中粮食行2家,分别是天成粟店、义盛粟店;茶号5家,分别是永生隆(位于蒲州西街)、天元茶号(位于蒲州西街)、和顺水(位于蒲州东街)、天顺德(位于蒲州南街)和敬胜泰(位于蒲州西街);棉花行1家,在《山西省志》中,对这个棉花行的记载比较细致,我们不妨摘抄如下:

棉花行。当地是黄河沿岸的平原中心,附近盛产优质棉花,一般与陕西省渭水生产的棉花无任何区别。棉花的中心市场在蒲州以南15里的韩阳镇,该镇有六、七家花行,据说在每年棉花上市旺季有大批商人来此收购。蒲州仅有一家花行,即义合花店,设于北街,平日则零售棉花。当问及居间介绍棉花成交后的佣金时,据说每十斤棉花收佣金四个铜元,分别向买卖双方收取。(以上文字见《山西旧志二种》第743页)

民国初期,解县设有商会,解县商会是在1905年8月成立的解州商会公所的基础上于1915年新成立的,会员总数有94人,设会长、副会长各1人,会董8人,书记1人,另外设评议员3人,调查员2人,由会董充任,有代卖印花税票和办理公债业务的职能。当时解县有粮食行4家,花行2家(分别是茂林花店和同升花店,均系私人企业),过载行1家(永茂行)。粮食行当时人们称为“粮食局”,居间介绍抽取佣金,按照价款一两收取银2分作佣金,由买卖双方各半负担。

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解县的过载行。

过载行是我国古代承担货物运输的中介企业,在商品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民国初期,解县的过载行仅有永茂行1家。该行属于独资性质,为客户代雇马车,每辆收取佣金5分,委托该行运货时,该行开具一式两份的提单,一联交马夫,一联交货主,运到后凭提单交割货物。过载行对马夫将货物运输到目的地有保证作用,马车运费先付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余运到后付清。当时解县主要生产棉花和烟叶,特别是烟叶产量较多,多运往陕西和河南,路线是:一是从解县运往霍州,再到渭水,交付陕西省的运输行;二是从解县运往平陆,从茅津渡过黄河,在陕州府境内的太阳渡交付河南省的运输行。也就是说,民国初期运城的池盐和烟叶是能够运往陕西和河南的。

从这几个地方的商业情况我们不难得知,在民国初期,运城境内的商业还是比较发达的,所设立的商家也十分符合当时运城的商业发展情况,符合本地的商业发展情况,市场稳而不乱,特别是买卖双方在居中商家(过载行)的协助下,公平交易,十分信任,所有这些都反映出那时运城人民追求公正、诚信做人的文化内涵和人格品性。

张润林/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国初期的运城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