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3-28 10:18:26

王勃登稷王山作《长柳》小考

多年前与中学老师郭青虎谈起稷王山稷王庙,他说幼时爷爷让他背诵王勃《长柳》诗,据他爷爷讲,这首诗是诗人登稷王山所作,但寻遍史料、诗注,并无明确记载。

稷王山

相传后稷姬弃(被后世尊为稷王),教民稼穑于稷王山南麓“下王尹村”一带,此地在“稷王山之北、汾河水之南”,属于极宜农作物生长的“两阴之地”,《水经注》记载汉时稷王山:“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如今稷王山上的稷祠封土形状已不复存在。古人固执地在他们认为离天较近的山顶,才找到感应上天的最佳位置,建起祭坛,祈求稷王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历史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七,朝中派guan员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从京城赶到稷王山上祭祀稷王,是多少年不变的一件大事。按照乡贤野老的描述,原本的稷王山风景秀丽甲于一方。遥想当年:野旷山远,满目皆绿,云树生花,若幻若真,巨石累累,古木森森,苍苔碧藓肥厚油滑,斑斓有致,奇花异草暗香微逗,幽艳天然。山上祭坛庄严,香火袅袅,山下阡陌纵横,庄稼茂盛。

后来,祭坛改建祭祠。祭祠有两座,一座给谷神稷王,一座给稷王的母亲姜嫄。明代王时济(字道甫,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万历十九年任河南省卫辉知府。著有《龙坞集》55卷,全6册)在重修后稷庙撰文:“经始己巳七月,越庚午告成。考正殿三间,前甃露台,方十四丈五尺,周筑萧墙。露台东过萧墙,别殿三间,祀姜嫄。台南甬道,左神厨三间,自甬道东行折北,为官厅三间,稍西钟楼一间。外甃石垣,厚六尺,高倍二之三,缭亘几十丈几尺……”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规模气象。稷王山上,稷王庙的四壁绘有“农工王业图”壁画,庙东南高耸入云的稷王塔上,刻有“后稷明堂”四字,再后来,或因都城远来guan员老迈羸弱,山路崎岖难行;或许他们开始偷懒,便在距县城15公里的修善村建起一座稷王庙,俗称“下庙”,把祭祀的场所从高山挪到平川,不再每年备尝登山之辛劳。到了明代后期,稷山县城中心建起规模宏大的稷王庙,使官府与民间的祭祀一度达到高潮,稷王山上的香火便日渐衰落。

王勃《长柳》

“汾水孤舟”是“稷山古八景”之一。据旧县志载,此景在县城正南的汾河湾,据说,每到深秋月夜,人们可远远看到汾河湾漂着一叶小舟,舟内有一青衣秀士,端坐灯下读书,走近则一切消失,因此成一景观,被列为八景之一。

清道光年间稷山知县李景椿在县城重修稷王庙后,特意为“稷山八景”分别题诗,其中有《汾水孤舟》:

欸乃声问芒苇洲,

桃花古渡水西流。

乘槎仙客今来否,

月朗烟波一叶舟。

道光岁次甲辰孟秋月吉旦

知稷山县事滇南 李景椿 敬题

李景椿是云南人,在稷山任职三年,作为题景诗,这首诗虽工整但未见出奇,倒是其一笔行楷工整清秀,颇有董其昌的风韵。诗中并未写明“乘槎仙客”是谁。疑为王勃,但乏史料佐证。再说说王勃的这首《长柳》: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这首诗浅显易懂,大致说:早上出发踏上晨雾弥漫的石阶,天黑歇息在云雾缭绕的山关,晚上清风吹进山谷,月儿出来照亮清澈的河湾,野外砍柴的童子唱着歌回家,河岸的老人钓完鱼,唱着歌也回来了,在路上独行,只能借此(占卜)聊以排遣愁绪了。这首诗的题目“长柳”一词与全诗有些突兀。其实,“长柳”是古代一种占卜术。如果没弄清“长柳”这个标题,整诗就流于空洞描写,理解了“长柳”这个典故,并“赖此”点题,整首诗就有一种内心的纠结与对明天不确定的情绪弥漫其中,诗就有了灵魂和意境。姚振宗引庾信《齐王宪碑》:“飞风(角)、长柳、月角、星眉,莫不吟诵在心,撰成于手。”书中认为北朝后周有此术,但至明代已经不可考。所以陈士元《梦占逸旨·长柳篇》:长柳之演,载诸艺牒,其祥不可得闻也。《汉书·艺文志》收录汉代流行的两部占梦书:《黄帝长柳占梦》《甘德长柳占梦》。可惜这两部书可能在魏晋时期失传。

王勃生于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与稷山县相邻),16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三年后返长安,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遍览王勃生平,因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在稷山一直流传着“王勃流舟赋诗”的传说,但究竟写的是哪首诗,没人能说得清。王勃登稷王山作《长柳》之说,只存于民间传说。

稷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着人文气息之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人文资源:后稷教民稼穑、羲和敬授民时、廉颇练兵之地、吴起屯兵之所、玉璧大战之城,更有关公赶会下庙、王勃流舟赋诗的传说。打开稷山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的稷山正在以全新风貌谱写一曲腾飞之歌,相信稷山明天会以更加清越的嗓音唱出她的古风新韵。

王建文/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勃登稷王山作《长柳》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