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揾英雄泪_孙宏恩
白天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研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入夜,便梦回大唐。
春风拂面,细柳如烟,一枝枝,一树树的榆叶梅正开得热闹。大道笔直宽阔,路旁的小黄花十分招摇,牵惹着路人的目光。往前走,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柏树林,在阳光下显得幽暗阴森,踩过厚厚的针叶,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树林尽头渐渐亮堂了,隐约看到一座巍峨的殿堂碧瓦飞甍,檐下一块烫金匾额,上书遒劲的大字“武侯祠”。台阶上有位老人,那形容好似颜色枯槁、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又像是尘满面,鬓如霜的东坡居士,只见他走得小心翼翼,生怕踩到那铺满台阶的碧草。目光在半空中凝滞,好像在聆听树叶间黄鹂的吟唱。春景如此美好,而偌大的院落,竟如此的荒凉,他一声长叹,掩面而泣。长久以来心心念念的、一路走来苦苦追寻的丞相啊,谁和咱们一道呢?
他,是老杜!
出身豪门,又是妥妥的学霸级人物,成长在歌舞升平、四方来贺的开元盛世,他不仅读过万卷书,还热衷于那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开阔的视野激发了他辅佐帝王实现人生价值的豪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真是初生牛犊啊,渴望一展他“自比稷与契”的抱负,现实却是残酷的,直到35岁,他都没有通过科举考试,没有混到一官半职。
生活的困顿逼迫着这个清高的文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他只能奔走献赋,求人援引,但由于现实黑暗,上有被盛世冲昏了头脑的玄宗皇帝,下有小人作祟,像他这样正直的人,是不会受到重用的。
安史之乱爆发,主上蒙尘,百姓流离失所,长安城“国破山河在”。他们一家也在逃难的大军中,不幸的是他在中途被叛军俘获,叛军曾许以高官厚禄,这是无法撼动他的。最终还因了身份卑微,没有被过分关注而得以逃脱,投奔了肃宗皇帝。做了小官的他,以为有了报效朝廷的机会,但读书人的天真,注定了他在朝堂上无法立足,方凿圆枘何能相容?
被放了长假的他,从此与百姓相濡以沫,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他牵挂着那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那个在石壕村被拉走的老妪,现在怎么样了呢?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慰那些被强拉来的壮丁。风雨如磐,民不聊生,时事艰危,家人离散,一想到这些,他就泪不自已。
流落到锦官城,脚下这块土地是有故事的。当年,昭烈皇帝君臣遇合,开创了蜀汉基业,丞相诸葛亮功盖三分国,丞相祠堂就在附近,一路打问,才找到这里。相比之下,诸葛亮何其幸运,先主刘备一片赤诚,三顾茅庐,才有了明君贤相成就鼎足三分的霸业。而他,满腹济世之才,难遇英主,无法施展抱负,想来真是一种悲哀;诸葛亮为报答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臣之心两朝不改,救生民于水火,兴汉室于危难,然而,五丈原巨星陨落,大业落空,伤于蜀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他泪雨滂沱。而他自己寓居于此,空余忧国忧民之志,想到那战火中备受煎熬的国家与人民,老泪一发不可收拾。
我想走上前去安慰先生几句,“生不成名身已老呀”,他甩了甩宽大的衣袖,带着他“王师未报收东郡”的哀怨,一步一拭泪慢慢踱出了武侯祠。
“先生——”我被自己的喊声惊醒了,诸葛亮、杜甫远去,有更多的人涌上了我的心头,他们是临猗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老师们,一个个苍颜白发,但老当益壮,多年来执着于乡土文化的研究,咬定青山不放松。
他们的人生是饱满的,年轻时就誉满乡里,如今在耄耋之年,不为名不为利,为了临猗县的文旅事业奔走呼告。春秋代序,上苍还能给他们多少时间呢?相信在有限的时间里,深爱这块土地的人们,一定能迸发出无限的力量,想到此,我的眼里满含泪水。
文:孙宏恩,女,60后,临猗孙吉人,从教30多年,好读书,业余以码字为乐,不想成名,纯属爱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