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冯张村的老庙合
老庙合与老人
林智宏/文
笔者的故乡是万荣县光华乡冯张村,村子的中间,有一处历史悠久的老庙合,不知道它起源于哪个朝代,但它经久不衰直到现在。
说起庙合的“合”字,也许有的朋友不明就里。因为这个合字是汾河岸畔那一带的方言,它大概是“紧靠着”的意思。“庙合”,也就是庙宇前面的空场子。
故乡全村2000口人,6个居民组,4条大巷,若干条小巷,但只有这个老庙合一年四季很热闹,很温馨。
我们村有一个三官庙、一个观音庙和两个关老爷庙。三官庙在东头的老槐树下,两个关老爷庙分别在南头和北头的关门口,只有观音庙在村子中间。由于观音庙历史比较久远,因此乡亲们习惯称这里为老庙合。
老庙合紧邻通村大道,这条道曾是荣河县通往河津县的老县道,当年八路军战士东渡黄河北上抗日,便从这里经过。部队路过时,我们村的老百姓在老庙合烧茶送水,送馒头送鸡蛋慰问八路军战士。八路军团长感动之下,赠送给一位村民一条毛毯,这条毛毯他整整保存了50多年。
观音庙一度因年久失修而倒塌,20世纪80年代后期,老百姓曾捐款重新修建了后来的观音庙。
老庙合最大的用处,就是供村里的大爷们歇歇凉、晒晒太阳、聊聊天。观音庙没有门,邻靠十字路口,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总是很热闹。夏天,庙里凉快,两边的水泥台上坐满了老人,有的老人来迟了就自带一把小交椅;冬天,他们转移到庙合的北墙根下,太阳暖融融的,很是享受。
每天一大早,老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谈天说地。在乡亲们的心里,老庙合是老人们的精神家园。
老庙合与老人,斗转星移,每天变换着风景与内容。
老庙合在村民的心目中很神圣,这个公共场所就像农村法庭一样,是个讲理的地方。老庙合又是村子的活动中心,村委会张榜公布些什么事,谁家出售些什么东西,把大红纸张贴在北墙上,大家就会一目了然。来卖菜卖瓜的,收购农副产品的,都会在这里落脚,拿着小喇叭一广播,很快就有人来了。村里不管是过红事还是过白事,鼓乐队都得在这里演奏上几个“牌子”,才会离去。就连过白事唱戏搭建临时舞台,也是在这里。
老庙合,还给笔者留下许多童年的记忆和乡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位名叫老杜的外地箍漏锅师傅,春天夏天在这里补锅,秋天冬天在这里爆玉米花。他在老庙合的场地干手艺活,铺盖卷就放在庙里的台上,累了进庙里躺一会儿。老杜师傅四海为家,不便蒸馒头,每天到了傍晚,他就在老庙合附近人家的案板上擀一块面,之后在自己的小炉子上煮着吃。小风箱吧嗒吧嗒地响着,面条在锅里翻滚,红彤彤的火光一闪一闪,映红了周围。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这些孩子很稀罕面条,常常围一圈嗅着面香……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村容村貌在变化,老庙合周围的房子盖得越来越阔气,相比之下观音庙越来越矮小,但是,观音庙前面的老庙合,仍然是一个人气颇旺的好地方。
老庙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演绎着今天的新剧,酝酿着未来的辉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