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4-21 09:40:47

李忠厚用心用情用功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我是河津市公安局退休干部,退休20年来专注一件事,就是研究河津红色文化。从尘封的档案中寻找线索,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河津党史。近年来在做《中共河津县委早期在北里村的秘密活动》专题研究。

    我进入公安队伍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政治保卫股,是搞隐蔽斗争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参加侦破涉及三省五县的反革命组织案,打掉了密谋炸毁禹门口黄河大桥的犯罪团伙。我在担任樊村派出所所长期间,收集了很多民间流传的董其武的传奇,这些都为后来研究红色文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退休后的前几年,我尝试性地整理出35篇《董其武的故事》,接着又整理出《邓国栋的故事》,收到很多点赞,充分说明红色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给予我很大的鼓励。

    据《中共河津历史大事记述》记载:1938年3月5日,日军占领河津后,中共河津县委从县城秘密转移到北里村。我是北里村人,从小就听父亲讲河津地下县委在北里村以及他和县委书记马平定的交往。但是由于当时我党地下组织十分隐蔽,不准暴露身份,不留文字资料,河津党史对这一阶段记述相当简略。于是,从2013年起,我决定抢救、挖掘河津地下县委在北里村的故事,揭秘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研究隐蔽战线红色文化是个全新课题,也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我经常请教河津市委党史办支秉坤、高创奇老师,翻阅《史料与史学》《河津文史资料》等书籍,并进行认真研读;到临县等地党史办查阅档案,走访老干部及家属,广征博采、反复筛选,力求使故事更真实、更生动、更丰满。

    没有一个领域能像隐蔽战线这样惊心动魄同时又充满魅力。每次确定选题后,我就像当年破案一样,千方百计找线索、找证人、找证据、找背景,一个题目有时要写几年,从史事中求史实,从史实中求史是,在不断发现、探秘、升华中丰富内容。

    2014年我写过一篇《北里村的家戏》,讲述了马平定组建家戏班子、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演员李当朝不识字但记唱词一字不差,河津解放后,县委书记兼县长马平定安排县人民政府赠送北里家戏“农余剧团”横幅等情节,但不知马平定与家戏班子的内在关系。2021年我在阅读《没眼人》一书时发现:“太行山深处的盲艺人是一支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队”,因为“1940年日军扫荡,平民百姓流动十分困难,只有盲艺人能穿越封锁线”。

    那么,北里村家戏班子是不是一支情报队呢?

    我随后走访了李当朝的孙子李峰等人,了解到“李当朝背诵情报,以反动组织‘一贯道’信徒身份作掩护为党工作,解放后马平定报答李当朝家人”等情况。后又查阅临汾市党史资料,发现北里村家戏当年经常活动的襄汾汾城、乡宁寺沟等地,正是河津县委上属中共乡吉特委所在地,信息对接,研究取得初步进展。

    这些年来,我就是用这种方法一步步挖掘研究,先后发表了《红军到过北里村》《红色风暴席卷河津》《中共河津地下县委在北里》《北里完小,河津的抗大》《北里村乡吉地委联络站通延安》《53人,北里村的红色基因》《二纵大队后方医院在北里》《北里村,抓把泥土就能攥出红色汁液》《河津公安尘封档案揭秘》等文章10多万字。去年,河津市委、市政府恢复北里村中共河津县委旧址和二纵队后方医院旧址后,我又整理出以隐蔽斗争为特色的《中共河津县委旧址解说词》,被人们称为党史教育“活教材”。

    多年来倾心研究河津红色文化,我有三大收获:

    一是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原河津县委副书记王石奇为我编著的《董其武的故事》一书作序,称赞我“干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他写道:“李忠厚不忘初心,笔耕不辍,其中甘苦,皆因信念坚定而执著,也因热爱而无悔。愿更多的人参与到红色文化研究中,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为推进河津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得到革命后代的充分肯定。马平定女儿马陇生在微信留言中写道:“河津北里村的革命历史这么丰富,确实离不开像李忠厚这样的有心人在整理挖掘,用文字作品的表述,详尽再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红色传奇,否则再过多年后更难以收集了。为作者点赞!”

    三是丰富了我个人的退休生活。围绕红色文化研究,以文会友,我的“朋友圈”逐渐扩大。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查资料、拍照片、发微信得心应手。尽管年龄大了,但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上网,能跟年轻人交流思想、分享心得,其乐无穷。

    红色文化是个巨大的宝藏,永远挖不完写不尽。我要踔厉前行,赓续好红色精神谱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李忠厚/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忠厚用心用情用功讲好红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