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家庄村古城楼
2011年春,河津市作家协会组织十多名作家去稷山马趵泉古村采风,车辆路过僧楼镇,从稷西路往东越过一条大沟,进入贺家庄村,从村西到村东,穿村而过。快出村子时,一座古老的洞式城门楼出现在我们眼前。车上的所有作家不禁发出惊叹,在这个偏僻的乡村,竟然有一座古老的城门楼。汽车停在了门楼前,我们纷纷下车,仔细地欣赏着这个惊奇的发现。城门坐东朝西,从上到下、里里外外,全部用青砖砌成。洞门里的路面使用青石铺就,远远望去,巍峨古朴,风韵依然。城门门洞东西顶端,各有一块匾额,西门匾额上书“龙门锁钥”,东门匾额上书“姑山秀映”。“龙门锁钥”匾额,由于年代已久,历经风雨侵蚀,不好辨认,我们费了很大劲,才辨识出来。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没有进一步探究,只好匆匆离去。
今年仲夏期间,我再一次来到贺家庄村这个古老的城门楼下,重新领略它的风姿,进一步探究它的奥秘。先说“龙门锁钥”这个匾额。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的城门楼上,镌刻“龙门锁钥”四个大字,肯定有它的历史渊源和奇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龙门”,最早记载于《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战国时期魏国的军事要塞皮氏邑位于河津市,汉代在此置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为龙门县,从此“龙门”专指今河津。“锁钥”,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suǒyuè,意思是城市的关键所在,喻指在军事上相当重要的地方。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吾有门下士崔夭,见管东门锁钥。”成语“北门锁钥”,原指北城门上的锁和钥匙;后借指北方的军事要地。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这一说法,来比喻边防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北京八达岭长城号称天下九塞之一,风光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是明长城景色中的精华。“不到长城非好汉”,很多国人都以这里为登临长城的主要选择。八达岭长城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关城向北延伸的长城是北长城,有敌楼12处。关城以南是南长城,有敌楼7处。
无独有偶,贺家庄村古城门也为东西二门,西门额题“龙门锁钥”,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说明贺家庄村在当时对于河津来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门正上方镶嵌的石匾上镌刻的“龍门锁钥”四个大字,笔迹清秀潇洒、字体苍劲有力。城门楼入深12米,宽8米,设计为二层,由于年久和战乱,二层早已坍塌。该门楼的建筑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实用价值已延伸到民国初期。据老人们回忆,抗战初期还昼开夜关,特别是门楼腰部那两个碗口粗的锁门洞,由于长时间的开关闭合,磨得光圆溜滑、油光可鉴,印证了此建筑的古老与沧桑。贺家庄村位于河津最东端,和稷山毗邻,作为龙门县的东大门,是通往绛州府的咽喉之地,也是由长安通往并州的阳关大道。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地域交接的优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旱地码头。早在唐代,此地就店铺丛生、商贾云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时人称“小绛州”,曾名噪一时。由于黄河水路运转的物资由西通往长安、由东通往并州,在这里形成了东西物资运转的集散之地。在村子北侧,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车马古道,名曰“官堂路”,直到现在村人仍然妇孺皆知。国民党抗战以此路为界,构筑战壕。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村东北五华里的黄颊山傍通峪白牛溪,是唐代大学者王通讲学的地方。由于物质的繁荣、文化的交融、交通的优势,使该村成为富甲一方的驰名村镇。史载,同治七年,臬宪陈督办河防于禹门渡,依山临水建设雕墙,高一丈五尺,宽一丈二尺,长一百六十五丈,月城门额,镌“龙门保障”四字。河津西大门禹门渡匾额是“龙门保障”,河津东大门贺家庄城门匾额是“龙门锁钥”,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充分说明在当时贺家庄的地理位置和禹门渡的地理位置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关隘要塞。
我们再来看东门匾额“姑山秀映”。清光绪五年版《河津县志》“形胜”篇曰:河津“紫金北镇,峨岭南横。襟带河汾,控连雍冀。左姑射,右韩梁,丽秀雄深,可称胜概。旧《府志》云:河流环绕,山势盘曲。险扼龙门,西河要地。”又“姑射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即《列子》(貌姑射之山)。东起于临汾县界,绵亘数邑,而止于县之东北。黄颊、午芹等山,其旁支也。”也就是说,“姑山”,姑射山,河津境内的姑射山,是闫家洞以西的山脉,正处于贺家庄村正北五公里处。“秀映”,秀美的景色交相辉映。“姑山秀映”即:姑射山秀美的景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两块匾额,一东一西,西门匾额“龙门锁钥”,论述贺家庄村作为河津东大门地理位置犹如关隘十分重要,东门匾额“姑山秀映”描绘位于姑山山下的贺家庄风景秀美,青山绿水,美丽乡村,交相辉映,风光旖旎。贺家庄“龙门锁钥”老城门楼,这座代表贺家庄村形象的门楼,寄托了数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浸含着太多的传说和故事,承载了贺家庄人的精神向往和积极索求。不管贺家庄村如何拓展,她将永远占据贺家庄人心中的中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