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星星:山西人的节俭
作为一个山西人,外出遇到朋友,经常听到戏说山西人的节俭吝啬。我开始也没太在意。哪里人是铺张浪费、奢靡豪华的呢?大家都差不多吧。有这么一个故事,叫作“九毛九”,在山西一些相邻的省份流传,每当朋友聚会,如果有山西人在场,时常有朋友兴致勃勃说起这个笑话。这时,在场的山西人就有些尴尬。
山西陕西中间有黄河阻隔,早年都是木船摆渡。大木船不可能一直开到岸边,一般停在深水处。这一段浅水怎么办?客人要上船过河,有背河的,蹚水把你背上船。背河当然要收钱。山西人舍不得出钱,一再和背河人讨价还价。最后背河人降价到一块,山西人还是不肯。于是这个山西人自己下河蹚水。不料一脚踏进水去,跌进了深坑,立刻水淹没顶。背河的大喊,要不要背?山西人挣扎着扑腾着,一边还伸出一只手举过头顶,食指弯钩比画成一个“9”字形讨价还价,“九毛九!九毛九行不行?”这个当然是笑话段子,嘲讽山西人的吝啬,舍命不舍财,我在北方好几个省份听到过。
我作为一个山西人,当然不服气。可是这么多地方,各地都有这样说的,也让我思考,是不是这样?直到今年我在研究山西早期历史时,看到了许多关于山西民俗的记载,我心里有些想通了。
清代《平阳府志》专开风俗一章,这样记载——
古者輶轩之徒,采列国之风谣,以贡于天子。盖民俗之美恶,政治之得失,系之矣。唐俭、魏思咏于诗,杂见于记传。迁史谓尧舜之地,风教固殊,非无微也。守土以来,于今四载,行部者数矣。所至皆查其车服器用,以观其好尚,何乃今异于古所云也。岂事变使然。或亦所以率之者,非与夫矫末俗而返之淳类,非一切禁令之所能为。《书》曰:“尔维风,下民维草。”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噫!此可以治本已,做风俗志。
其他典籍还有各县县志,关于河东地区自古以来的民风,多有记载——
《左传》:季札观乐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王也。”
《史记》:太史公曰:参为晋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又曰:水深土厚,性多刚直,好气任侠,当全晋之时,故已知其剽悍矣。
《隋志》:人物殷阜,不甚技巧,其于三圣遗风,尚未澌灭。
《隋书》:唐风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焉,魏风其地狭隘,民俗俭啬,盖有圣贤之遗风焉,诗传河东地少沃多瘠,是以伤于俭啬。其俗刚强,亦风气使然。
《晋问》:平阳,尧之所理也,有茅茨采椽土型之度,故其人至于今俭啬,有温恭克让之德,故其人至于今善让,有师锡佥曰:畴咨之道,故其人至于今好谋而深。有百兽率舞,凤凰来仪,于变时雍之美,故其人至于今和而不怒。有昌言敬戒之训,故其人至于今忧思而畏祸,有无为、不言、垂衣裳之化,故其人至于今恬以愉,此尧之遗风也。吴子曰:“美矣,善哉!其蔑有加矣。夫俭则人用足而不淫,让则尊分而进善;其道不关,谋则通于远而周于事;和则人之质;戒则义之实;恬以愉则安而久于其道也,至乎哉!”
《朱子论》:太行山之高,处平阳晋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所以都其地,硗瘠人民朴陋俭啬,惟尧舜能都之。后世太侈,不能都也。
《河中志》:虞夏迹之所经行,夷、齐清风之所渐染,宜乎有熏,而善者陶而化者。
《赵孟钚颉罚好翊径?录颍?杏菔现?绱嫜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