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日常用语。《辞源》《辞海》中没有关于它的解释,然其意思是清楚的。我国著名歌词作家乔羽所作《鹳雀楼之歌》,开句就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河西,河东,太阳不在一家门前红。”其意是说,鹳雀楼上看日出日落,不管是河东,还是河西,都是在阳光的普照之中。这当然是赞美之词了。乔羽先生的歌词似乎还点到了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河东、河西,这当然是指的方位。河,古代是黄河的专称。河东、河西,是说黄河以东和黄河以西。黄河在中国版图上,总的流向是自西向东,只是在山西和陕西两省间成峡谷状作南北流,这样黄河两岸就成了河西、河东。古代山西曾被称为河东道、河东路,都是类似省的行政区划,而对应晋西南黄河右岸的陕西省地面,秦朝时就被称为西河之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说黄河在数十年间的位移变化,三十年是个概数。在秦晋峡谷中,两岸高山耸峙,黄河在夹流中失去了放任的自由。笔者曾去过壶口,目睹了黄河从孟门山中冲出,经壶口的跌宕,又在一条狭窄的河道中流向龙门,一出龙门,河道又变得宽阔了起来,而到了蒲州地面,可以说是成了一片水乡泽国,再南流潼关折向东去。在蒲州到潼关区间,人们把黄河两岸直呼为河东、河西。
据《永济县志》载,北魏时,河东郡移治蒲坂,到隋朝时,在蒲州又设河东县,再到唐朝,蒲州为河东道治所,其邑地中有河东、河西、永乐三县。
河东县南有风陵关,即从蒲州古城到风陵渡这一带地面都称为河东。
河西县是唐开元八年设置的,历五年又从陕西朝邑县划出一部分归河西,蒲津关属于该县。
河西县一直保留到五代时期,直到宋朝熙宁年间,河西、永乐二县又同河东县合并。
从这一段历史来看,河东、河西作为蒲州的属县,显然是以黄河东西两岸地理位置来划分的。然而黄河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条驯服的河流,一旦奔出秦晋峡谷,它就变得极不安分。它从黄土高原流出,夹带了大量泥沙,而入平原又漫漶了起来。随着泥沙沉积,河床逐渐加高,到了一定程度,河水又会向低处倾斜,发生位移形成新的河道,其结果不是倒向河东县,就是倒向河西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唐时的蒲津关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改名为大庆关。据说20世纪30年代,大庆关发生过一件令人为之称奇的事情。一天下午,蒲州城有100多人要去黄河对面的陕西省朝邑县,他们从河东渡河,晚上住宿在大庆关。与此同时,朝邑县也有几十人夜宿大庆关,准备第二天过河去蒲州,然而翌日早晨,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夜之间,黄河改道由大庆关以东转到了大庆关以西。这样一来,由蒲州过河到陕西去的人还得再过黄河,而从朝邑来要过河去蒲州的人,却用不着渡河就可直往蒲州。这件事被人们引为趣谈,说是“没过河的过了河,过了河的没过河”。
河东河西说,本意是来形容自然界的变化,黄河在唐宋时期,主河道流经蒲州地境。由蒲州通往长安的交通要道,在黄河上架设了舟桥,当时又称为草桥,两岸以铁牛为系索缆。如今得以再现的当年蒲津桥头的铁牛铁人,曾经目睹了一千数百年间的大河变化,面对这一带宽约数十里的河面和滩涂,人们难以想象古往的河道变迁,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带给我们的,则是厚重的历史沧桑
祁世坤/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