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5-5 20:06:39

千年水道​黄河漕运

千年水道​黄河漕运

笔者怀着对黄河漕运的深沉情感,沿着当年漕船西进的方向一路前行。沿途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深深的河槽时陡时缓,时宽时窄。古代的栈道就镌在这样的峡谷中,它一面背靠大山,一面俯瞰黄河。

其实,黄河漕运早在秦代就开始了。那时秦始皇扫六合,归一统,先是“徙全国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接着调70万民工修阿房宫、建秦始皇陵。急剧的人口增加,使得关中地区的粮食急剧短缺,秦始皇不得不下令从山东调粮西上,就此拉开黄河漕运大幕。

西汉政权仍建都关中,漕运仍是牵扯国家命运的大事。由于人口聚集,消耗量仍是天文数字。一般年份都保持400万石,最多时竟达到600万石。学者王子今为此算了一笔账:400万石粮食,按每船次运500石(合现在的15吨)计算,要装船8000艘。如果用二三百石的船,则要万艘以上。按每船长20米、间隔300米计算,则要排8000公里以上。隋、唐京城都在西安,黄河漕运仍是运输主脉。隋政权为此进行了黄河中下游人工运河的开凿,形成以西安、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南至余杭、北抵涿郡的水运交通网,并在黄河沿线兴建含嘉仓、回洛仓等大量粮仓。

唐逢盛世,四方来朝,商旅蜂拥,长安城迅速扩大,粮食需求更加紧迫,每年从关东、江淮西运的粮食一般保持在200万石。为扩大漕运规模,先后疏浚河道,打造了2000艘坚固的漕船,训练了运粮军士,以每十船为一队,雇用船夫操作,由现役军官押运。并把全程分为四段,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这比过去直运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

东汉、宋代虽迁都洛阳等地,但西安城壅积的大量人口、戍边驻军的需求和东南地区对物资的需要,仍需漕运这个运输方式来解决。为此先后在三门等地设催促、装纲,并着右赞善大夫姚流主持这一带漕运。光每年运往陕西的粟、豆就达80万石。同时,河东地区的食盐也不断沿河而下。宋代皇祐元年,黄河每年光运往京都的石头就达30万石。黄河真乃中华民族的运输大动脉啊。

原来,这些漕粮数量虽然巨大,却也不全是由黄河运输。它的很大一部分,是靠陆运与漕运结合完成的。如隋开皇三年,隋文帝从蒲州、陕州以东地区招募大量民工,鼓励人们避开三门,用陆运运粮到三门以西的常平仓,然后装船西上。唐王朝采纳京兆尹裴耀卿的主意,在三门峡以西建盐仓、河阴仓和柏崖仓,在三门峡以东建集津仓,先用漕船将粮食送到东仓,然后用车辆、驮骡运至西仓,再由西仓装船西运,从而既避开艰险水道,又缩短陆运里程。为此凿山开路18里,史称“北运”。改道成效也十分可观:“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后来主持漕运的李泌也采用同样手段,着人加宽裴耀卿所凿北岸18里陆道,并新修一条走回空车的“上路”,大大加快了运输速度。明清依然如此。

为何放着好好的水路不走,偏要爬高费时地走山路呢?这就说到三门天险了。滚滚黄河到了这里,像突然跌进一个石槽。跌落处,就是著名的神门、鬼门、人门。宽大的黄河经三门这么一夹,立刻变得焦躁万分,湍急汹涌。而挺在三门前面的,是坚不可摧的砥柱峰和许多暗礁。不说船只,就“空人”站在跟前岸上,也会胆战心惊。故而《新唐书·食货志》说“岁漕经砥柱,覆者几半”。

为使漕粮更快抵达京城,自汉代起,历代王朝在长达1800年的时间内,拨付专款,征调民工,努力疏通三门峡河道。汉鸿嘉四年,汉成帝派人凿石扩路,重整三门,因所凿石块坠入河中,使河水更为湍急而放弃。汉和平元年,又派人对砥柱三门进行开凿,并兴建岸边的栈道。三国时期,魏明帝派遣蔚沙丘部监运大夫寇慈,率领工匠5000人,修凿了砥柱以下120里处的19个险滩。魏晋时期,司马懿父子也曾组织数千人马,对三门峡一带的险段进行疏通。西晋泰始十年,晋武帝曾遣监运大夫赵国等人,率众5000余人,继续整修三门险滩,努力疏通航道。七年后,又令部下在三门峡南岸凿通陕南山,引黄注洛,欲使漕船避开三门险道,但未成功。晋太康年间,西晋王朝继续在人门北岸修凿栈道。至此,长仅600多米的人门栈道才算基本完成。

大唐盛世,为满足长安及周边军民用粮,唐王朝对黄河进行了9次修凿。最引人注目的是开元二十九年由陕郡太守李齐物主持的修凿。此次修凿,李齐物令民工在人门的北岸,新辟一条“开元新河”,使上行船只避开人门险道,大大促进了漕运的发展。运粮到天宝三载达到最高峰,400万石。

宋王朝对三门峡治理也相当重视。据《宋会要辑稿·方域第十》载,宋太祖建隆四年,曾组织大量民工凿疏三门。

明代京城虽在燕地,但对黄河漕运也不放松。洪武十年,朱元璋两次派guan员考察三门峡河道,并在三门峡北岸修建12座粮仓。嘉靖十四年,山西巡按史余光、河津知县樊得仁在三门峡人门北岸整修栈道,并在最艰险的四十余丈(合今约133米)石崖上搭设栈道,使漕船比较容易通过三门天险。(《映像》)


李敬泽/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水道​黄河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