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盐湖回访
近日,随着气温的升高,七彩盐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亮丽美景。空中俯瞰,宛如巨型调色板,美不胜收。
运城盐湖“古法产盐”工艺展示。
市民在运城盐湖附近的星谷露营地乐享美好时光。
小朋友们在南山新境市民广场的音乐喷泉旁嬉戏。
在运城盐湖边的南山新境市民广场生态体育公园,市民们搭起帐篷惬意休闲。
市民在南山运动公园运动健身。
记者 杨红义 张晓丽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中条锦绣,绿意满山黛;盐湖岸畔,鸟鸣夏令新。5月16日下午,在前往陕西途中,习近平总书记走下列车,考察了运城盐湖。运城这座依山傍水之城,正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聚焦盐湖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盐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湖。
市盐保中心主任孙冬青——
“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来到运城,特别是盐湖,我很激动也很感动。对于我们来说,终生难忘;对于盐湖的保护与开发,意义非凡。”回想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孙冬青仍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潮。
运城,古称“河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因“盐运之城”而得名。运城盐湖海拔320米,比运城市中心城区低45米左右,比西边的黄河低14米左右,是运城盆地的盆底,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湖泊,有着4600年的食盐开采史和70年的无机盐开发史。
当天下午,在位于盐湖大道西侧的22号堤埝生态修复基地,总书记观展板、看实物,听取有关盐湖概况、食盐开采史、无机盐开发史以及退盐还湖、生态保护方面的介绍,不时地询问食盐、硝板、粗镁、黑泥等化合物的情况。
现场布置的盐湖生态保护成果展板里,第一幅剪影“反嘴鹬”最引人注目。鹬类鸟是盐湖数量最多的留鸟,有反嘴鹬、长腿鹬等。反嘴鹬一般体长40厘米,嘴像镰刀一样上翘,低头觅食时,便如犁一般勾出湿地或水中的卤虫等软体生物。随着工业企业搬迁和生态修复治理的进行,盐湖动植物种类日渐丰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
展板里的“河东大盐”和黑泥,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运城盐湖生产的食盐,由于颗粒大,被称为“河东大盐”,在夏季气温达到30摄氏度以上时自然析出。因为盐中含有少量镁离子,味道发苦,所以也称为“苦盐”。黑泥是运城盐湖的独特资源,含有38种矿物质元素,富含4%的黄腐酸,具有杀菌消炎、美白护肤的天然功效。
堤埝尽头的盐湖3号滩,分布着一些自然形成的小岛,是盐湖诸多鸟类的栖息地和繁育地。我市在盐湖生态修复过程中,坚决杜绝盲目改造,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盐湖的自然风貌。目前,盐湖共有520个畦,我市正对破损的堤埝进行修复加固,已修整98.48公里,更好地留住千年盐田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存。
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退盐还湖”,盐湖保护范围内停止一切工业生产,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运城盐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好盐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孙冬青说,“我们将以这次总书记考察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勇挑重担、不辱使命,把盐湖生态资源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
讲解员支迎庆——
“挖掘盐湖历史,讲好盐湖故事”
“是荣誉更是责任,是机遇更是挑战。”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讲解员支迎庆就立即动手,精心准备有关盐湖的背景资料和讲解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95后”支迎庆,今年26岁,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几年前,湖北省运动会期间,还是在校大学生的支迎庆就以志愿者身份,参与过讲解员工作。大学毕业后,她返回家乡盐湖工作,先在盐湖区党群服务中心从事政务接待工作,后因表现出色被调至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担任讲解员。
“那天在现场,我除了精心准备,还积极配合,做好黑泥、卤虫等实物现场展示的准备工作。”支迎庆回忆说,“当时晴空万里,盐湖堤埝上更是高温炙烤,但大家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
卤虫又称丰年虫、丰年虾,因特别能耐高盐,是盐湖中的天然优势物种。它能够滤食50微米以下的颗粒,具有净化水质、促进盐湖生态平衡的作用,是盐湖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同时,卤虫也是盐湖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可用作幼鱼、幼虾、幼蟹的“开口饵料”,价格每吨3000元左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盐湖卤虫年产量60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
盐湖是中国的,但首先是运城的,保护好盐湖是每一位河东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充分了解、热爱、保护盐湖,挖掘盐湖历史,讲好盐湖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运城盐湖、河东文化。”支迎庆信心满满地说。
摄影:记者 闫 鑫 常 奇
特约摄影 吕向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