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民间婚俗拾零
王志恒/文你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前后,婚庆嫁娶的热闹场面吗?笔者是永济人,故乡的婚俗记忆,一直印刻在脑海里。请随着这些记忆镜头,回顾永济那段特别的历史。
彩礼的变迁
正月三六九,是接媳妇、嫁女子的喜庆日子。在农村,结婚成家是人生的头等大事。那时,男方给女方的一份彩礼是240元,一般是一份半礼,即360元。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相当于农村两个强劳力一年的收入。
另外,结婚时,男方除了要修缮房院之外,家里还要有“三转一响一咔嚓”: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音机,一咔嚓是照相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今的彩礼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类更加多样。
贺喜的行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温饱都成问题,但是在农村不管富裕还是贫穷,哪家有喜事,尤其是婚庆嫁娶,随份子是少不了的。一个生产队的,一般随礼5角钱,同学朋友有凑份子的,买些脸盆暖瓶、茶盘茶碗、玻璃镜框等生活用品,比较上档次的,是买一床红色或绿色的绸缎被面,挂在庭院墙上,闪闪发光,格外醒目,非常喜庆。亲戚随礼根据远疏而定,有送服装面料的,有送装着猪肉、花馍、麻花礼盒的,也有经济好一点的送上几十元现金。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的经济也一天天好起来,随的份子有5元、20元、50元等。
婚前的准备
婚前准备主要在男方这边,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首先是经济准备,那时候在农业社一个劳动日分几角钱,全家总动员,三四个劳动力,一年全家收入除去口粮钱,剩下的纯收入,则会用来凑彩礼钱,这也是结婚的关键。家里提前喂头肥猪,饲养数只鸡鸭,多积攒些细粮、棉花和棉籽油,女方还要织出多床花格床单,缝制礼服,以备结婚之用。
然后是迎娶新娘,布置新房。在婚前几个月,主人家就开始修缮房院,油漆门窗,打造家具,裱糊伸尘(顶棚),美化床围,真是新院新房、房院整洁、喜庆吉祥,一切都是崭新的。
接下来是宴请媒人,挑个好日子,与亲家商定结婚的大喜日子。那时,基本都是在公社照相馆拍个结婚照,然后在大队开个男女青年申请结婚的介绍信,在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
临近婚期,男方家会提前聘请村上有知名度的人士,成立婚庆理事会,商定婚宴程序、宴请席桌,聘请伴郎伴娘、厨师及鼓乐队或响器班子,周详计划,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举行婚礼的头两天,红双喜的大红灯笼挂起来,鸳鸯窗花黏起来,喜庆对联贴起来,更是增添了文化色彩:“天喜地喜催得红梅开;主欢宾欢迎将新人来”“鸳鸯比翼新婚乐;龙凤呈祥花烛辉”……对联内容宽泛,继承传统,紧跟时代,风趣幽默。庭院张灯结彩,真是喜气洋洋、喜气盈门、喜气冲天。
前来帮忙的巷道邻里在理事会的指挥下,抬桌凳、搭帐篷、砌盘炉灶、采买物品、磨面蒸馍、杀猪宰羊、炖鸡蒸鸭、炸麻花、炸酥肉、炸豆腐,油锅香气四溢,蒸笼热气腾腾,“万事齐备,只欠东风”。
婚礼的头一天晚上,主人家宴请四邻八方,院内外灯火辉煌,宾客们来来往往,恭贺送礼的络绎不绝。四碟八碗一壶酒,荤素搭配,丰富多样,来宾们围坐方桌,谈笑风生,划拳行令,推杯换盏,戏班子吹拉弹唱,奏响了婚庆的前奏曲。
喜庆的婚礼
那时迎娶新娘,没有抬轿子的,也没有骑马的,更没有开小轿车的,有的是骑自行车,外村稍远的,就坐生产队的三套骡马车。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洋鼓洋号,唢呐锣鼓,轮番吹奏,二踢脚“嘭啪”飞天,烟雾缭绕,小媳妇、大闺女略施套路“为难新郎”,索要红包,风趣热闹。
迎亲队伍如长龙一般,嫁妆有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绸缎被子等陪嫁物品,娘家送亲的几十人,骑车的、坐车的,穿着整齐,笑容满面,浩浩荡荡,甚是气派风光。在村子大巷,时有淘笑的,用一条长凳摆在路中央,就是让响器班子多吹奏几曲,然后讨上一条香烟以图喜庆。
若是两家接亲队伍相遇,摆起擂台,互不相让,双方响器班子,使出绝招,花样翻新,尤其是吹唢呐的,站在凳子上,鼓起腮帮子,单唢呐、双唢呐,嘴巴吹、鼻子吹,还要哼几句,真是唢呐震天,锣鼓齐鸣。
看热闹的人们,饶有兴致,把整个巷子围得水泄不通,这也是村子里一年少有的热闹场面。
迎亲队伍来到新郎家门口,鞭炮齐鸣,鼓乐声声,新郎新娘在亲人们的簇拥下,缓缓来到婚宴现场,双方宾客按辈分大小,先后落座。
主持人宣布婚庆仪式正式开始,开场白引人入胜:“鞭炮鸣,音乐响,大红喜字贴堂上。翘首望,看新娘,赛过五彩金凤凰。身材苗条似仙女,风姿翩翩赛鹤翔。还是新郎有绝招,梧桐引来金凤凰。说了新娘说新郎,新郎就在新娘旁。高个大眼国字脸,风度翩翩儒雅郎。英俊不凡招人爱,笑容灿烂泛红光。人逢喜事精神爽,顶天立地有担当。”几句诙谐风趣的顺口溜,惹来宾客一阵欢笑。
证婚人宣读结婚证,并致辞祝福,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祝你们幸福长久,早生贵子”。双方家长对两位新人寄予厚望,并祝新婚幸福。新郎新娘身上斜披红色绸带,新郎身着蓝色礼服,戴着一顶缀有红色香囊的蓝色帽子,新媳妇穿着大红或紫红色的花棉袄,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一方手帕就算是交换了礼物,“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给双方父母敬茶改口,当然红包是少不了的。仪式礼成,新郎新娘步入新房。
主持人宣布婚宴开始,响器班子坐定方阵,打板的、敲锣的、击鼓的、板胡二胡、唢呐笛子,一齐奏响,“百鸟朝凤”“十面埋伏”、蒲剧折子戏等片段,给婚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还真是有声有色,韵味十足,高潮迭起。
后厨师傅装盘的、甩瓢的、翻蒸碗的,手脚麻利。拉风箱的满头大汗,灶火通红。端盘上菜上馍的,倒茶水的,忙得不亦乐乎。
宾客们一边欣赏着精神大餐,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那时虽然不富裕,但随着经济逐步改善,婚宴还是有十碟八碗,荤素搭配,咸甜适宜。四碟凉菜一般是莲莱、腐竹、牛肉、猪头肉或凉拌猪肝。热菜有鱼、鸡、莲菜炒肉丝、烩麻肉、拔丝红薯或风葫芦、苹果汤、甜醪糟……两位新人与双方家长,举杯敬酒,答谢亲朋。整个庭院香气四溢,喜气升腾。
夜幕降临,闹洞房大戏拉开了帷幕,一群与新郎官同龄的年轻人,挤满了新房,新郎新娘在众目睽睽之下,就像参加大考一样,回答名目繁多的问题……
曾经热闹的场景,古朴的民风,真诚的乡情,文化的传承,永远定格在那个难忘的年代,成为过往的历史,留在漂泊游子的心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