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用艺术点亮生活
苏童在展示待装裱的书画
苏童从事装裱工作十年有余,一路走来,他遇到了诸多不如意。虽然中间经历了曲折,但对于传统的装裱工作,苏童有着自己的想法。
6月5日,一进入苏童装裱工作室,画框散发出的木质气味扑鼻而来,一件件作品端庄大气地斜靠在墙壁旁。经过装裱后,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饱满。近距离欣赏这些装裱好的作品,简约但不简单。“就像一个人在买衣服时需要搭配款式,在给这些作品装裱时也是一样。”提起自己的工作,苏童变得认真起来。
以旁人的角度,装裱作品无非就是给作品加框、挂墙。但苏童认为,只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每当苏童接到一幅新作品时,他都会根据作品本身的美感,给其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衣服”。人们常说三分书画,七分装裱,装裱犹如书画作品的第二次创作。虽然装裱只有设计、配色、配框这几步,但新颖的装裱也能吸引人驻足观赏。
对于成品,顾客有所要求;对于做工,苏童有所想法。在这个传统的手工行业,苏童在完善时加入了自己较为时尚的设计理念,与顾客交流时,还会主动提醒对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苏童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得到了许多人认可,渐渐地,他有了稳定的客源,对他赞赏有加的老顾客会介绍新顾客,让他有了更多的合作渠道。
很多时候他都感到非常庆幸:“还好那时没放弃。”回想当初,刚入行的苏童有很大的“干劲”,一直想在这一行业开辟新天地,他总会用不同的角度去对待工作。
他经常紧跟当下潮流,不断调整自己——
那时候,苏童只负责单一的画轴装裱业务,为了丰富种类,给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他给工作室引进了简单的画框制作设备。为了更快地和这些新设备达成“默契”,并快速掌握新技能,苏童经常向前辈学习。之后,他会专门买些材料用来练手,除了裁剪的框架需要反复练习以外,在裁剪玻璃时,他也会专门搜集一些形状不一的玻璃块来巩固所学,以此做到更加熟练。
按理说,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锤炼自己的技术,本应该是越来越好,但此时的苏童开始迷茫了。“该会的我都会了,但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新鲜事物,突然就觉得没有干劲了。”苏童回忆着。停滞不前的苏童在维持装裱店面的同时,又去外地寻找新的商机。苏童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四年,有些生意虽有起色,但结果都不理想。
这时候,他停下脚步思考着——
人要是有能力,在哪个行业都会出彩,与其在陌生行业摸爬滚打,还不如在一个自己所熟知的行业深耕细作。再次回到老本行的苏童和之前想法不一样了,这些年经历的人和事,让他对装裱行业的理解更深入了。“以前就是盲目向前,现在觉得装裱除了有技术,还需要有深度。”从那以后,苏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业,不管是本地还是其他城市,只要有书画展览,他都会前往,学习装裱技术。
每次,他都会带回前沿的装裱理念,还有质量过硬的材料供货商的联系方式。回到工作室后,他就会“从内到外”审视自己的用工,然后进行新材料的替换。就这样,苏童把在展览上学习到的精髓进行理解和消化,然后将其与自己的想法融合,再输出给顾客,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闭环成长的工作模式。
看到顾客满意而归,苏童所获得的价值感也油然而生。时间久了,苏童便越来越热爱自己的工作。
“要做事,先做人”是苏童的工作信条。
前几年,苏童接到了一笔大单——
这位顾客是运城本地人,要在外地办展览,300多幅作品要求他3天时间内完成装裱工作。那时的苏童,每天还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在接单“战斗”。当时,他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思考着,接了这个订单要如何把它做到一丝不苟,还能按时完成。把作品分拨给同行,人多力量大,大家合作共赢,一起完成。“钱,一个人是赚不完的。这样一来,我不仅完成了客户的订单,还能和其他优秀的同行一起进步。”苏童坚定地说着当初的想法。
发展到现在,苏童和工作早已连在一起。苏童在装裱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小瑕疵,尽管这些瑕疵外行看不出来,但逃不过他的眼睛,即便补救之后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也会将其推倒重来。“我就是想把它做好,让自己问心无愧。”苏童说。对于长期合作的顾客,苏童装裱后的作品每次都会让他们眼前一亮。当顾客从其手中接过作品时,苏童都会给他们耐心讲解做工流程,除了大家用眼睛看到的,还能体会到他的付出。
站在苏童的工作室门口,一块玻璃上写着装裱,另一块玻璃上写着装框,这些他早已掌握得非常熟练,但在他看来还是不够。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有关这份行业,他还会继续深挖,去学习更多。记者 张筱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