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6-26 10:04:27

运城革命老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政权是革命老区形成的主要标志。运城革命老区曾存在过两种政权形式,一种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我党利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运城各县旧政权的改造,俗称“牺盟政权”;一种是我党为建立抗日根据地而建立的地区、县、区抗日政权。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抗日政权统一改称为“xx县民主政权”。

1.改造运城各县旧政权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前夕,山西省政府按照战时体制把全省105个县划分为7个行政区,每区设一政治主任公署。第七行政区设在安邑,管辖翼城、曲沃、绛县、垣曲、闻喜、夏县、平陆、安邑、解县、虞乡、永济、芮城、新绛、稷山、河津、猗氏、万泉、临晋、荣河19县。1938年2月,山西省政府调整行政区域,从第六区划分出吉县、乡宁,从第七区划出新绛、稷山、河津、万泉、荣河、临晋等9县,设置第九区。1937年10月,山西面临着严重的危亡形势,许多县政府guan员弃职逃到了大后方。于是,山西省政府宣布,在日军进攻时,虽不守城,但县长必须留在本县打游击,否则另委派县长接替职务。在这种形势下,由山西牺盟总会挑选出40名能力较强的特派员,分派到各县去任职。11月初,牺盟运城中心区推选的牺盟特派员李涛(党员)、陈捷第(党员)、张天珩(党员)、朱一民等,经短期培训,分别被委派到夏县、猗氏、万泉、稷山担任县长。1938年3月,山西牺盟总会又选调王宿仁、景思闵等到平陆、闻喜担任县长;以后又有刘裕民、王成林、张呼晨、李端甫、王宿仁、曹普(未到任,县秘书师宗洛代理),到夏县、安邑、虞乡、垣曲、闻喜、荣河担任县长;加上永济原县长和地方势力发生武装冲突失败后,把县长职务交给牺盟特派员冯彦俊(党员)代理过一段时间,在本地区先后有12个县、13位牺盟县长。

这些牺盟县长,多数是共产党员。他们在河东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在牺盟运城中心区和各县分会的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积极宣传山西牺盟总会颁发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改造旧县政权,开展减租减息,支持成立各界救国会和人民武装自卫队,积极发动民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在运城多数县出现了党政军群四位一体、团结抗战的局面。

2.建立条东、条西根据地抗日政权

由于斗争形势将中条地区分割成条东和条西,因此,我党在开辟中条根据地和建立抗日政权时,也是先开辟条东,建立条东各县抗日政权,后开辟条西,建立条西各县抗日政权。

1941年5月,侵华日军发动了“中原会战”,将驻守中条的国民党9个军全部击溃,使中条地区全部沦陷。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条民众,党派遣干部重新开辟中条地区根据地。1942年,随着太岳南进支队的挺进,条东的局面逐步打开。这时,中共晋豫区党委派遣干部,先后建立起卢旭东任县长的绛县、张培民任县长的垣曲县抗日政权。在建立各县政权的基础上,成立了晋豫边区人民抗日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晋豫联办)。晋豫联办的成立,标志着条东根据地和革命老区的形成。不久,晋豫联办改称太岳第四专署。这是共产党在条东建立的地级抗日政权。

1944年3月,随着条西根据地的开辟,太岳行署条西办事处成立。同年8月,以条西办事处为基础,正式建立了太岳第五专署,专员金长庚,副专员张学纯,秘书长张呼晨。其下辖夏县、闻喜、垣南、稷麓、平陆、安邑、新绛、稷山、安北9个抗日县政府。为了领导汾南地区的政权建设,太岳行署又决定设立汾南办事处,主任岳维藩,副主任董警吾。在此前后,地委、专署还宣布委任了荣河、万泉、猗临各县长的任命:荣河县县长郭星显、万泉县县长薛希文、猗临县县长赵川。至此,我党领导的全区抗日县政府全部建立。

太岳第四、五专署及所辖各县抗日县政权的建立,表明中条地区已由敌占区、游击区,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和革命老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革命老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