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6-26 10:06:45

运城革命老区所作的贡献

1.从运城革命老区走出了一大批革命精英

运城革命老区的创建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由此,运城革命老区也历练出一大批革命精英。从运城革命老区先后走出了程子华、姬鹏飞、李雪峰、傅作义、董其武5位国家领导人;走出了王鸿钧、邓国栋、阴凯卿、冯彦俊、阎子祥、裴丽生、郑林、卫逢祺、张天乙、曹普10余位山西省党政领导人;走出了张烨、孙雨亭、李哲人、贾启允、乔明甫、梁文英、傅子和、罗文治、王观潮、罗毅、孙岳等省部级领导人;走出了常乾坤、谷景生、车敏瞧、张世珍、王兰麟、茹夫一、杨文安、牛明智、李文一、贺明、胡尚礼、柴启琨等13位开国将军;走出了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姚仲康等一批杰出的外交家;走出了张汉民、杜任之、丁行、樊耕农、阎又文等一批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人物;还涌现出张英才、刘红娃、董克荣、张象山、卫根柱等著名的战斗英雄;涌现出牛线线、景萍、樊旦、王光、崔红等一批革命女英烈;涌现出像嘉康杰、王焕娥、王林青、赵勤生、陈民超、阴勃然、杨作杰等一批毁家纾难的革命家庭……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与流血牺牲,才换来了老区的创建和革命的成功。

2.运城革命老区为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37年初,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在运城各县招收学员1000余名,这些人后来多数成了山西新军的骨干,有的还成了开国将军。

1937年至1940年初,由各县人民武装自卫队整编、升编山西新军第二一二旅、第二一三旅约有近万人转移到太岳革命根据地,其中二一二旅就有7000人编入了八路军的战斗序列。

1937年l1月,八路军主力亟需补充兵员。周恩来副主席要求中共山西省委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扩兵3000人的任务。为此,山西省委副书记林枫、省委秘书长张稼夫来到运城,安排部署扩兵的任务。各县党组织全力以赴,很快就完成扩兵任务。仅新绛大益成纱厂和永裕纱厂就有1000多人参加了一二〇师。另外,解县招收了120人,安邑100多人,芮城县100多人,垣曲县70多人,而嘉康杰在闻喜、夏县一带就招收了1200多人,全部输送给八路军主力部队。

1938年至1940年,各县以“黄骅支队”第一大队的名义,3次共为八路军晋西支队输送兵源1000人。同期,以景兴支队名义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特务营输送兵源500余人。

1938年4月,由各县支援组建的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约3000人,编入了八路军新编第一旅。

1940年,由中共夏县中心县委警卫部队改编的八路军康杰支队约300余人,转移到太行山武乡县八路军总部驻地后,编入了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成为朱德、彭德怀及八路军总部的警卫部队。

1941年,为开辟中条,各县以“灰色名义”组建的10余支游击武装,在抗战胜利后,整编成太岳第三军分区第五十五团、第五十六团、第五十八团,在解放战争中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的主力部队。

1948年6月,由运城各县独立营、武工队升编的3个团,升编为华北野战军第十五纵队四十五旅。1949年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二军一八六师。

总之,运城革命老区为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兵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运城革命老区对全省、全国解放的支援

干部支援新区 1949年6月,为了支援西部地区的工作,中共运城地委组织赴甘肃天水地区的干部队伍,由地委副书记高峰、地委委员张天珩、副专员安振带闻喜、夏县、平陆、安邑、临晋、永济等县抽调的300余名干部,到中共天水地委和所辖11个县(市)工作。同年10月,运城专区400余名干部,由地委副书记贾启允带队,到四川省和西康省新解放区工作。其中,夏县就抽调100余名干部,参与了康定、内江、眉山等地的政权接管工作。另外,运城还抽调了大批学生奔赴新解放区开展工作。运城外调干部,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他们到达新解放区后,发扬运城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为新解放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民众踊跃参军 1949年9月,为了支援新解放区,各县青年积极报名参军,迅速掀起了参军高潮。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着上前线”的场面。垣曲县下亳城村有36名青年参军入伍;夏县西晋村一次送本村一个民兵排30余人参军;永虞县参军人数达781名,超额完成上级分配的扩军任务。在两个月时间内,各县共有1360余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奔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4500余人先后为新区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物资支援前线 为了支援解放战争,闻喜、临晋、万泉、永虞、解县、夏县向师家渡口运送支前麦子1090万斤,花料47万斤,出车1.43万辆,出人3.6万人;闻喜、安邑、猗氏向庙前渡口运麦164万斤,花料67万斤,出车2.74万辆,出人5.34万人;永虞县给西进、南下的部队供给小麦199.5万斤,白面56.7万斤,小米20.96万斤。据1948年统计,新绛、运城两地区共征军粮109万斤(包括军鞋、布匹、棉花等的折粮数),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民工随军支前 1947年8月,夏县民兵500余人,组织100副担架,随陈谢大军转战豫西3个多月,胜利完成了解放渑池、新安、灵宝,直达伏牛山的任务。1949年4月,夏县民兵1800多人,以建设科科长刘清泉为大队长,县武装部李明达为副大队长,组织部王辉任政委,编为3个中队、9个小分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西渡黄河,进军陕西,经西安、扶眉、宝鸡、到达秦岭,参加了多次战役的战地救援,历时半年,才返回家乡。据1949年《晋南远征参战担架综合报告》记载,晋南十、十一两个分区,参战担架730副,驮骡185头,所有支前干部民工计有4799人。

(运城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供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革命老区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