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7-1 12:16:53

夏县王学家庭农场“规模+科技” 种粮有奔头


王学家庭农场秋粮播种中

王学家庭农场夏收现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并在保障粮食安全道路上作出系列积极探索。

目前,全市夏收全面结束、夏种进入扫尾阶段。在夏收夏种期间,记者先后于6月14日、6月30日走进夏县王学家庭农场,对该农场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投资、收益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采访,力求通过解剖该农场这一“麻雀”,进一步印证“规模增效,科技增产”这一事实。

年种粮2400亩—— 规模种植出效益

夏县王学家庭农场位于夏县胡张乡,成立于2016年,目前是山西省示范家庭农场,种植小麦、玉米2400余亩,拥有拖拉机5台、大型卷盘自走式喷灌机11台、植保无人机3架、收割机两台,常年雇用7人,农忙时每天雇用三四十人。

别看农场如今的种植规模挺大,在成立之初,只有100多亩地,农机也很少,仅有两台小型拖拉机。

农场之所以能迅速壮大,与党的惠农政策、农场主谷王学多年的种植技术经验和锲而不舍种粮息息相关。

1985年,谷王学高中毕业后,通过到各地考察,认定了粮食种植是一个风险小、有潜力且能稳定致富的行业,于是一头扎进了“粮食堆”,开始经营家里的十来亩地。

1993年,谷王学贷款5万余元,承包了西下冯村的125亩地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小规模种植,产生了良好的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流转的耕地越来越多,目前已有2400余亩,规模效益越发明显。

30多年来,在他的精心经营和科学管理下,示范基地先后为种子部门繁育良种数百万公斤。

尤其是农场成立后,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地力等级;运用“小麦宽幅沟播+卷盘自走式喷灌”“包衣种子+生物有机肥拌种”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六统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品牌销售),实行100%标准化生产,使小麦产量连年提升,农药、化肥用量持续负增长;通过引进示范专用功能性品种,小麦实现订单生产,实现“三品”认证。2019年12月,该农场种植的小麦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被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近年来,该农场推广的小麦、玉米高产品种,累积增产粮食4000万公斤以上,连续多年承担市县小麦、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同时,农场还种有黑小麦、富硒小麦、强筋小麦等专用功能性小麦。

今年,王学家庭农场以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新晋、大里、沙流、西下冯、小李5个村共两万亩小麦实现增产增收。

通过粮食种植,谷王学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先后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共青团中央“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山西省十佳科普志愿者、山西省优秀乡土人才、运城市人大代表等殊荣。2021年~2023年,他被中共运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授予“最美种粮人”“运城市种粮大户标兵”“运城市粮食生产特殊贡献奖”等称号。

夏县王学家庭农场同样荣誉不断,成立短短几年,就获得了运城市示范家庭农场、山西省示范家庭农场、山西省机械化家庭农场示范场等称号。

两料亩产超1吨——

科学种植促增产

大规模种植粮食,投入多少,收获多少,效益怎样?谷王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小麦种植这块,一亩地投入六七百元,分解到每个环节大约是:种子80元、化肥150元(底肥、追肥)、深耕50元、旋耕50元、播种50元、打药3遍50元、收割60元,浇地60元~120元、人工100元。”

“在玉米种植上,一亩地投入五六百元,其中,种子50元、化肥150元、播种50元、浇地两次120元、除草剂20元、病虫害防治30元、收割80元、人工100元。”

支出方面除了各个环节的投入,还有每年的土地流转费用。谷王学说,根据地块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耕地质量的不同,每亩地的流转费用为每年400元~700元不等。还有农机更新换代、机损、维修、保养等费用。

“今年,我们农场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超过700公斤,平均亩产超500公斤;去年,玉米高产攻关田亩产在750公斤以上,平均亩产同样超500公斤,一年两料粮食亩产超过1吨。小麦、玉米均按市场价每公斤2.6元左右计算,除去所有投入,年收益可观。”谷王学补充道,因为农场有很多现代化农机助力,所以在耕作、管理环节的费用相对较低。

不仅如此,在今年全市小麦遭遇春冻、灌浆成熟期阴雨寡照等不利气象因素的情况下,王学家庭农场的小麦仍获得了较高产量。“今年我们农场小麦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尤其是高产示范田经专家实收测产,小麦亩产达726.10公斤,创今年全市水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谷王学说。

虽然气象条件较差,但农场的小麦依然增产明显,甚至出现了比平常年景还要好的情况。这股底气从何而来?

谷王学直言,离不开科学种粮、科学管理。

近年来,农场推广“深耕+旋耕”“两晚两增”“宽幅沟播+卷盘自走式喷灌”“一喷三防”“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今年又应用了抗旱保水剂技术,提升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约了人工成本……

增产很重要,减损也不含糊。

今年夏收前,王学家庭农场就积极参加了省、市、县农机推广部门组织的机收减损技术培训,并对农机具进行了调试和维护保养,做好机收减损准备。

在6月14日举办的2023年山西省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中,王学家庭农场的小麦收割机机收损失率仅为0.87%。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农机工程项目部高级工程师崔可嘉评价:“在机收减损方面,这样的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据了解,小麦机收损失率国家标准是2%,即收获100公斤粮食,机损不得超过两公斤。谷王学算了算:“我们的机损率是0.87%,这样1亩地就可以多收约5.5公斤小麦,每亩地就可以增收15元。”

此外,政府每年都会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等,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每年都会对持有土地确权证的农户发放每亩地67元的补贴。除此之外,省里还会发放种粮一次性补贴,这个发放标准每年都不一样,今年1亩地小麦补贴7.5元、玉米补贴4.3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些补贴让种粮户在粮食收益上又多了一笔“安心”账。

农业稳,天下安。如今,在运城,有2.7万个家庭农场,有数以万计的新型职业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市的粮食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科学管理理念在不断升级,种粮收益在不断增加。

相信,在党的惠农政策的不断扶持下,我市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会更加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会更加完善,我市的粮食生产会更上一层楼。

记者 常永强 范 娜 陶登肖

照片 特约摄影 张秀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县王学家庭农场“规模+科技” 种粮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