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7-20 11:57:37

龙门古渡


苗重安作品《龙门古渡》

韩振远/文

龙门是黄河冲出晋陕峡谷前的最后一道关口。从进入晋陕峡谷起,黄河两岸巍峨险峻,河水被紧紧束裹着,在时宽时窄、忽高忽低的河道上千回百转,到龙门前,两岸山崖若刀劈斧斫般壁立挺拔,突然收束脚步、仄起身子,朝河谷挤压,两岸之间宽仅百米,像一道即将合上的大门,至龙门口,大门若半开半阖,两岸之间宽不足40米。被峡谷幽禁了一路的河水更加急迫,像千万个狂躁的汉子,呼啸着夺门而出、滔滔南下。站在峡口的禹门口黄河大桥俯瞰,会看到河水扭动身躯,不顾一切地向峡口冲去的情景。

过了龙门,河谷豁然开朗,由不足40米骤然变为数千米,黄河像个得胜的大将军,信马由缰,再也不理会山的冷峻,放慢了脚步,悠然朝下游缓缓流去。

回头再看龙门,眼前会出现幻觉:周遭的山崖仿佛在转动,夹在中间的河流张牙舞爪向人扑来,让人一阵阵眩晕,这才明白了这里为什么叫“龙门”——那奔腾的黄河不就是从峡谷中飞来的一条巨龙吗?

来到龙门,还会想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望着那奔腾的水流、逼仄的河道,真替远道游来的鲤鱼们发愁。对于河水与鲤鱼来说,龙门都是一道坎,过了龙门的黄河会一身轻松,跃上龙门的鲤鱼则会鱼跃化龙。于是,都拼命地朝各自认定的方向猛冲。

汉代辛氏《三秦记》中记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有这样的典故,再看龙门,就会多一种思考。鱼跃化龙,是鱼的幸运,却常常被人引申为科举时代平民百姓改变身份的象征。当年李白有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言语之间,失意之情流露无余。

阳春三月,大河涌动之时,正是鲤鱼繁衍的季节,成群结队的鲤鱼从下游回来产卵,它们告别大海,走齐鲁、过中原,一路溯流而上,却被龙门的激流挡住了去路。鱼儿迎着河水跳上去,又被冲下来,大河中,浪花湍急、群鲤飞跃、烁金耀银,那场面一定十分悲壮、惨烈。柳宗元《晋问》曾对此有过精彩描写:“河鱼之大,上迎涛波,罗壅津涯,千里雷驰,重马轻车,遂以君命,矢而纵观焉……其有乘化会神,振拔涟沦……腾飞涛而上逸,生电雷于龙门者……”

龙门又叫禹门口,在这里,还会想到大禹治水的故事。郦道元《水经注》中说:“龙门……大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按照郦道元的说法,当年这里应该是山崖横阻、河水溢流,大禹奉命来了,带领民众,先凿孟门,再治壶口,“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挖掘河道、凿开山崖,使河水顺流而下。

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龙门的形成,不过是自然变化、地壳运动的结果,或者说是千万年来河水冲刷下切的结果,连古人也明白这一点,唐代诗人沈佺期在《过蜀龙门》一诗中说:“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但后人还是宁愿相信这是大禹的杰作,因为,大禹治水代表的是一种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能从流水四溢的洪荒时代走到今天,我们的先祖才能战胜洪水、一代代繁衍下来。

有雄奇瑰丽的风景,加上这样悠久的历史,禹门口理所当然地产生出巨大的文化磁场,吸引着历朝历代的文人们。王勃来了、王绩来了、王度来了,他们本身就是龙门人,观看故乡的壮丽山河、吟咏故乡的历史文化本不足为奇,让人惊叹的是,历史上的著名文人,好像不写禹门口就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在文人的笔下,禹门口更加雄奇、大禹更加神圣。

李白游览黄河后,在《公无渡河》一诗中赞叹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在诗人的高歌吟唱中,大禹、禹门,俨然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接着,宋之问、皮日休、刘禹锡、杨巨源、司马光、欧阳修、秦观、顾炎武、薛瑄……一位位浑身炫耀着文化光环的文人,纷纷朝禹门走来。

如今,诗人们吟咏的龙门胜景犹存,徜徉在龙门出口处的公路大桥上,会发现桥头两端分别立着两块石碑,西面的写着“西禹庙遗址”,东面的写着“东禹庙遗址”;再细看,山断河出处,两块巨石相望,横卧大河两岸,使河道骤然收缩,河水簇拥着隆隆奔涌而过,撞击着两岸的巨石,浊浪排空,惊天动地。两块巨石之间相距仅110米,今天的铁路、公路桥桥墩就建在巨石之上。前几年,公路桥旁还有一座浮桥,形成了著名的三连桥景观。

尽管如今的龙门气势恢宏、汹涌澎湃,却已不是当年文人们看到的龙门。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研究,从南北朝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水流冲刷、侧蚀作用,禹门口宽度增加了一倍以上,龙门以下,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了40米以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门峡水库对龙门以下河床抬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仅仅50余年,河床抬升又何止40米!遥想当年,古代文人们看到的龙门当更加雄壮。如今的龙门口宽不足40米,当年才不足20米,河水涌来,喷涌而出,在巨大落差的作用下,奔腾而下,激流翻滚,水雾迷漫,鲤鱼飞跃,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景!

(《山西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门古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