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优势研究报告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政策红利、区位交通、产业发展等比较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基于此,我们结合运城市情,对全市比较优势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形成了研究报告。逢天时 占地利 聚人和
比较优势明显
多项政策叠加富集。国家重要区域战略发展机遇。我市享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中原城市群的政策叠加优势,在项目布局、资金扶持等方面享有国家多项政策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全市有着380公里的黄河岸线,涉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8项内容,占全省内容的38%。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逐渐成为推动建设山西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节点城市。2022年,运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得批复,成为推动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区位交通优越便利。我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是华北、西北、中原地区的接合部,也是山西省对外开放交流的“南大门”。目前,全市立体化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公路方面,中心城区到各县(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运宝黄河大桥打通了晋西南和豫西北出境公路通道。铁路方面,境内高铁1小时可达西安,2小时可达太原,5小时可达北京。航空方面,运城张孝机场是山西省第二大民航机场,已开通北上广等32条国内航线,通达37个城市,年输送旅客近250万人次。
农业条件得天独厚。运城是苹果等水果黄金生产带、黄淮海小麦和玉米生长优势区、黄土高原蔬菜生产优势区。小麦产量大品质高。全市粮食年产量约占全省的20%。“运城面粉”荣获“山西省农产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果品种类多出口量大。全市水果年产量占全省58.8%。运城苹果、绛县山楂、盐湖酥梨等产品成为“地理标志产品”。“运城苹果”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76个国家和地区。蔬菜种植规模大相对集中。全市蔬菜年产量235.9万吨,占全省的1/4以上,居全省首位。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文旅资源禀赋突出。文化遗产遗存数量巨大。全市有国保单位102处,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均为山西省最多。关公文化影响深远。我市已连续举办33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河文化资源众多,开发潜力巨大。
工业发展基础良好。全市工业产品种类众多,钢材、焦炭、氧化铝、金属镁等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40余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在同行业前列。工业门类相对齐全。统计分类的31个制造业行业中,涵盖了28个行业大类91个分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齐升。近年来,聚焦“六新”突破和“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培育“415”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数字赋能势头良好。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5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7家、试点企业7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项目8家,全省排名第一。
产业承载能力较强。开发区产业集聚度高。全市开发区12个,形成了24个主导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镇产业特色突出。目前已确定首批“1+5”个重点专业镇,分别为万荣县外加剂和盐湖区水泵、闻喜县玻璃器皿、永济市机电制造、稷山县纸包装、临猗县渔药专业镇,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产业规模、知名品牌、市场份额且相对集中。
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劳动力人口达280万人,人才总量约51.87万人,高技能人才23.54万人。基础教育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拥有7所高等院校,是全国8个“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之一。消费市场潜力较大。人口总量仅次于省会太原,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约231.6万人,是全省农村人口最多的地级市。2022年运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突破1.5万元,乡村成为消费增长的“新一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倍增工程考核综合成绩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市商事登记四级全帮办体系做法受到了省政府通报表扬,被列为“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明差距 补短板 强弱项
深挖发展潜力
产业整体层次亟待提档升级。产业结构偏“重”。2022年,钢铁、焦化、冶金、化工等四大资源依赖型传统产业产值占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七成,粗钢、生铁等高耗能产业产量连续8年上升。新兴产业偏“弱”。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6.2%。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项目关键性技术研发不够,处于低水平组装加工阶段。产业链条偏“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加工链条短,附加值偏低。企业信息化还未广泛应用于生产全过程,生产成本高。
农业现代化步伐还需持续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为1∶1.18,低于全国2.2∶1的平均水平。目前,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7家,销售额过10亿元的仅有9家。农产品品牌效益不明显。产品同质化严重,主要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竞争力不足。农产品种植布局不优。晚熟苹果种植面积占比达70%,中早熟品种种植比重小。小麦单一品种连片种植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文化旅游融合仍需向深度迈进。旅游品牌形象提升不足。在文化宣传、旅游市场推介上协调性和持续性不足,整体城市品牌形象和全域旅游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彰显提升。高品质旅游景区建设滞后。除老牌景区外,缺乏叫得响的新建景区,5A级景区尚未实现零的突破。文化优势亟待创新转化。缺乏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旅游景点多存在“有说头、少看头”的现象,较少转化为让游客留下来消费的旅游产品。
开发区和专业镇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全市开发区基础建设尚需加强,污水处理厂和标准化厂房还未实现全覆盖。专业镇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产业生态有待提升。产业上下游配套能力不足,高价值链产业偏少。金融服务平台设立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能耗、环境容量、土地等指标存在不足,影响新项目落地。
扬优势 聚重点 求突破
加快高质量发展
用足用好政策,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推进跨省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强资源交流和共享,建立制度对接、待遇互认、要素趋同、流转顺畅的体制机制。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纽带,深化与太原、晋中、临汾、吕梁、忻州等城市合作。加强与郑州、西安等中心城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分工、消费市场共建等方面合作。用好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政策,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桥梁纽带作用,强化引资引智,承接中高端产业转移。
实施“特”“优”战略,实现现代农业新突破。推动农业产业链延链强链。聚焦“果品蔬菜、饮品酿品、主食糕点、药材药品、肉蛋制品”五大产业集群,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延链条、抓品质上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以打造“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为抓手,推进国家地理标志、全国名优特新、有机旱作特色等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提升“运”字号特色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山西文旅新地标。加快景区提档升级。擦亮“关公、盐湖、黄河”三大金字招牌,发挥关公故里和运城盐湖龙头景区引领作用,打造河东池盐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以关帝庙等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为试点,加强馆藏文物展示利用,创造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培育壮大文旅新业态。高水平谋划建设康养小镇、特色康养村,打造特色民宿群和特色民宿品牌,推进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中条山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性谋划和全方位提升,加快推进旅游快速路、风景道、主要景区旅游专线、连接公路和旅游环线断头路建设。
加快转型升级,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围绕智能化、绿色化,加快钢铁、焦化、水泥等传统产业工艺技术改造和生产线优化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成形成势,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速。推进数字转型赋能。打造钢铁、有色、煤化工等行业智能制造示范试点,推广5G+工业互联网在智慧钢厂、智慧煤焦化等领域的先进经验模式。聚焦重点产业链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企业创新活动向上下游拓展、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推动集聚发展,释放开发区专业镇新活力。提高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开发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大谋划招商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链,健全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清单”,招引落地一批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和专精尖配套项目。培育打造省市级特色专业镇。突出抱团发展、梯次培育,支持万荣、闻喜、稷山等产业特色镇发展,努力实现市级重点专业镇县域全覆盖,打造北方地区新的特色制造产业集聚区。
提升区域能级,推动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放管服”改革,持续在壮大开放主体、完善开放平台、拓展开放通道等方面发力,优化对外开放环境,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抓住“中国(运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契机,申建保税物流中心,打造跨境电商核心产业园。建设现代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开放思维打造竞争有序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外向度,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强化要素保障,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落实人才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营造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的生态环境。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用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破解企业用地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流程、提高效能,持续改善政务环境。
运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撰稿人:张 云 晋泽军 朱玲槿 吕 莎 吴秋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