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上门服务从“纸间”到“指尖”
“一个电话,服务到家,从‘纸间’到‘指尖’,暖了咱老百姓的心尖尖!”在山庄窝铺、农家小院,在城市社区、居民家中,这种“走出柜台”的不动产登记交易业务办理模式引得群众交口称赞。小小一本证,牵动万家心。为特殊群众提供“上门办”更是直指人心的惠民之举。基于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精心安排部署,在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推出上门服务举措,推动服务下沉、触角外延,将服务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今年以来,该中心先后开展上门服务58次,收到企业和群众赠送锦旗6面,服务窗口连续被市政务大厅授予“红旗窗口”。
二赴东陈村
“工作人员几次三番跑断腿、磨破嘴,为我年迈的母亲提供最大方便,这样的好作风真是想都不敢想啊。”家住中心城区锦绣花城小区的市民杨齐昌,每每提起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两次赶赴其农村老家的事,都感慨万千赞不绝口。
事情是这样的:
7月13日上午,杨齐昌来到市政务大厅,申请办理锦绣花城北区一处二手房的转移登记事宜。
“这座房子是杨齐昌和其母亲王梨英共有,申请表上需要二人均签字确认。王梨英已近耄耋,近期又将腿摔伤了,行动十分不便,在农村老家休养。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当即决定上门办理。”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窗口受理人员王忠杰说。
当天下午,王忠杰和同事卫根水趁热打铁,与杨齐昌一起驱车赶往20多公里外的盐湖区上郭乡东陈村。
“王梨英意识清醒,可以签字,只是腿脚不便。我们用老人听得懂、好理解的‘大白话’,把政策条款、文件规定一遍一遍解释给她听。但是老人年纪大了,特别耳背,我们说明来意时,她回答最多的就是‘嗯’,要不就是连连点头。后来得知,老人本来配有助听器,但回农村老家时,被落在城里的住宅里了。”王忠杰说。
反复努力无果,特别是看到其儿女作为第三方见证人也并未悉数在场,不符合办理条件,王忠杰一行就先返回登记中心。7月14日,杨齐昌找到助听器后,王忠杰一行人再次赶赴东陈村。有了助听器,相关手续顺利办理完结。
“老太太的子女十分感激,把地里种的油桃、甜瓜等新鲜水果拿给我们吃,被我们婉言拒绝。上门服务,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王忠杰感慨万千。
四进地矿院
“你又来啦,这么热的天也不休息,真不容易哩!”8月11日,在位于盐湖区中银大道的地矿小区门口,保安老赵看到一辆熟悉的私家车,二话不说、直接起杆。截至目前,在地矿小区,这已经是它的第4次“亮相”。
“地矿小区是单位集资建成的老产权房,房屋产权个人占比76%,单位占比24%。从去年开始,住户想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将产权比例补足100%,小区住户派出代表分批次向中心提出申请。”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窗口受理人员刘磊介绍说,“这些住户中,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0户左右。鉴于其腿脚不便等因素考虑,我们每次提前约好时间并告知需要准备的材料,提供面对面上门服务。”
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只能爬楼。面对年迈体弱的老人,刘磊总是抱着极大耐心,用纸笔写下“这是您的房子吗”“您清楚房子的地址吗”等一系列问题,请老人们提供答案;对于没有身份证复印件的住户,她也是先用手机拍好照片,返回业务大厅再打印整理。
“干部多跑腿,群众少受累。目前,地矿小区产权变更的登记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高龄住户也仅剩史女士一家。”刘磊说,“今年4月份,我们和史女士约好了上门服务的时间,却因其自身原因一直未能落实。前不久,我又主动联系了她3次,但都没了下文。今天这次来,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她的后顾之忧……”
与生命赛跑
“老太太久病在床、危在旦夕,本以为房屋过户没指望了,没想到他们直接上门,仅用一早上就全部办理完结。”事发虽有时日,在中心城区海天花苑小区居住的市民张女士一家人至今念念不忘。
前不久,张女士的弟弟张先生急匆匆地来到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大厅,因其母亲病重,需要将母亲名下的房屋进行过户登记。
一般情况下,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的预约申请是5个工作日,但这一次,考虑到特殊紧急情况,受理人员决定特事特办,当天下午就赶往海天花苑小区。
“到达后,老人正处于昏睡状态。大约20多分钟,待照顾其生活起居的保姆阿姨将她唤醒后,我们才开始核对老人姓名,告知来意。”刘磊说,“老太太耳背,我们在提高音量的同时,手上还时不时比画着,前前后后费尽周折,将需要告知的事项为老人解释了4次。”
在签字确认环节,老人在床上签了多次,都达不到认证要求,无法归档使用。最终,在所有子女的见证下,受理人员安排主要亲属签字,又指导老人在相关申请材料上按手印确认,并全程进行录像拍照留存。这一番操作,平时10分钟就可以办完,竟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
“从‘纸间’到‘指尖’,折射的是为民初心、百姓情怀。”市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主任樊建军说,“下一步,中心将进一步加强登记队伍作风建设,始终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服务标准,大力推行便民利民新举措,聚焦群众在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中的困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记者 杨红义 杨 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