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8-24 09:30:59

运城博物馆二〇二三年“博物馆奇遇记”暑期夏令营随行笔记


小学员在考古发掘现场

“同学们,大家以前听过‘遗址’这个词吗?”8月17日早,运城博物馆2023年“博物馆奇遇记”暑期夏令营来到夏县辕村遗址。在这里,小学员跟随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学生杨秉岱的脚步,近距离探索黄土地里掩埋的秘密。

掀开脚下的黄土地罩着的神秘面纱,只需要“考古”二字。考古,恰恰是让其不再神秘的关键。

在学员们争先恐后讲出自己认识中的遗址后,杨秉岱认真地说道:“遗址的定义可以解释为,是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呈现的事……”

伴随着思索,夏县辕村遗址的大门向学员们正式打开。彩旗在蓝天中飘扬,眼前的土地分划成一个又一个探方,身穿深蓝色马甲的人们就在这一个个探方中忙碌着。他们大多是猫着腰蹲在里面,紧握一把手铲,一点一点清理着探方里的泥土。

“同学们,在考古工地参观时,安全第一,在探方边上走一定一定要注意。注意不要踩到线,这是考古队员校量的基准之一;注意不要碰到探方边上的钢钉,会疼,也会影响考古工作的准确性;注意在探方边上走时要小心,尽量放轻脚步,不要摔下去,要时刻谨记保护文物。”在杨秉岱声声叮咛中,学员们也热烈回应:“要保护文物!地上的东西不能随便捡。”今年夏令营的学员主要都还是小学生,他们的小脑瓜总能将一些专业性极强的词汇变得生动起来。

杨秉岱带着学员们蹲在探方边细细观察,看看里面的泥土都有什么样的区别,是分层了,还是颜色不同。“老师,颜色不一样是不是就代表里面能挖出不一样的文物?”

“叫我学长就好!这里的哥哥姐姐都是你们的学姐学长,都来自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杨秉岱耐心讲,“是的,土质、土色的不同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事情。根据它们,我们可以初步辨别相对年代,以及划分发掘区域。就比如眼前这座探方,在一层又一层堆积中,我们通过洒水仔细辨别土色,又在小心翼翼的发掘中发现车辙的印记、墓葬的砖石、先民的骨骸、过去的陶片。”

“骨头!那也太可怕了吧?”“是的,但这也是文物!是文物我们就要怎么样呢?”“保护它!”

来到另一处探方,一名女同学正埋头发掘,她看到夏令营的小朋友到来,一双大眼睛盛满了笑意。杨秉岱说:“让这位学姐给大家讲解一下她正在做的工作!”

“大家早上好!首先可以看见里面两道凸起的痕迹,很像车辙,这里也许是一条道路。在它旁边有几块砖石,可不能小瞧它,这算得上是意外收获,因为它有可能是一座小孩的墓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位大三的学生在小小的探方内灵活走位,给学员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发掘时候一定要小心,而且要提前进行科学规划,做有逻辑的发掘工作!”

太阳又大了一些,不少学员开始叫喊:“好热好晒,没有阴凉处。”

杨秉岱略微有些歉意,说考古队员平时工作就是这个节奏,早上7时到11时,下午3时到6时30分,“我们都习惯了,孩子们在没有阴凉的地方一直站着是有些辛苦”。

不过,也正是无数考古人的这份辛苦,在与泥土打交道的许多年里,因为热爱奔赴远方,用手铲去印证源远流长的文明。

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的夏县辕村遗址,正是因为这样一群“玩泥巴”的考古人,在以年为单位的调研发掘中,出土了众多文物,使得这里被确定是以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古代聚落遗址。辕村遗址南依盐湖,其海量的盐业资源与遗址的形成、发展密不可分,对探索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发展进程中的资源控制与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在5000多年前,这里已经产生了聚落,先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海量的盐业资源,为这里生活的人们提供了美味滋养,推动了仰韶文化的空前繁荣,并为之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2006年到202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多次对辕村遗址及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工作,清理了大量的遗迹现象。2023年,夏县辕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22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当年高考志愿坚定选择吉大考古学院的杨秉岱说:“考古学的蓬勃发展,考古也‘热’了起来。我自己热爱考古,更觉肩负着使命,不仅要探历史之源,还要将文保的意识传播给大众。此次运博夏令营学员们的到来,我们除了介绍基础的考古知识以外,还希望让孩子们能更加深切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让他们由衷为中华文化而自豪,让‘中国为什么是中国’的思考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粒种子。”深入浅出的讲解、近距离观摩发掘基地、“考古盲盒”趣味游戏,“这就是我们努力创造出的考古‘梦工厂’。”杨秉岱说。

考古基地最后一项环节,是带领小学员们体验考古的乐趣。吉大考古学院的学生们为小学员讲解考古地层学知识、发放考古工具,介绍手铲和洛阳铲,指导学员们通过洒水来一点点剥脱文物上的泥土……

王灵茹被吉大考古的“浪漫”直击心灵,“打开了考古盲盒后,清理掉里面的泥土,没想到出现一件特别精美的青铜器复制品,之前只在电视上看过,从事考古工作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呀。在司马温公祠,好像跨越时间在与司马光爷爷对话,我看到了他的家族伟大的事业和成就;参观博物馆馆藏珍品,我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知识和文化,深深震撼于文物的无穷魅力”。

第二天,在告别了历史悠久的考古基地后,夏令营又开展了室内沉浸式研学一日游:参观运城博物馆馆藏、举办历史小课堂。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章句上》”。在参观过司马温公祠后,博物馆以河东名人司马光为官、治家的廉洁事迹为主要内容,从日常生活的名言警句切入,向学生传达思廉、崇廉的价值观。随后,学生开始学习制作如意廉洁画,“根据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联系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讲述他们眼中严肃的事物,应该会发生很奇妙的碰撞。”运城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杨红彬说。

如何解释廉洁画呢?孩子们在司马温公祠的研学中,每一次与文化的亲密接触,每一堂历史知识的深刻学习,这都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户,他们又将怎么理解廉洁呢?“如意扇上画廉洁主题,主题由孩子们发挥想象。如果说昨天的研学之旅是让孩子们吸纳知识,那么今天的课堂就是让他们整合吸收廉洁价值理念,两者结合让我们的博物馆研学行活动达到深化教育效果,树浩然正气的作用。”杨红彬说。

构思图案设计,蘸取七彩颜料,顿笔细细思考,“怎么体现廉洁、高尚的美德呢?”“花中君子荷花,洁净无污垢”岳亦凡指着如意扇上的荷花语,“荷叶和荷花一样也是干净可爱的”,贾晴晴画出了自由于天地的仙鹤,与其他孩子的五彩斑斓的廉洁主题画不同,她以丹青色为主要基调,细细勾勒丹鹤的形态与神态。

两天的研学之行,进入到尾声,博物馆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场盛大且欢乐的联欢表演。

小小联欢会,小朋友们欢聚一堂,共同感受文物所传递的快乐与热情。舞台上,跳绳舞蹈、说贯口、打手鼓、敲快板、舞剑术……这群平均年龄仅有10岁的青少年,在业余时间学习传统民俗技艺,展现了非凡的表演水准,争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者。

两天时间虽短,却是收获满满,雷面面说,“在司马温公祠,看到墓碑,真正了解到河东文化”“在考古工作地现场,遍地都是历史遗迹,俯身拣到了历史久远的瓦片,真正感受到晋南文化的冲击”。还在上小学的王伯瑄觉得,在这次实地参观中,自己的文物保护意识也真正得到了提升。

记者 牛嘉荣 游映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博物馆二〇二三年“博物馆奇遇记”暑期夏令营随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