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布病”
什么是“布病” “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易感动物较多,猪、牛、羊、犬等均易感,其中羊型即马耳他布鲁氏杆菌毒力最强。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能损害全身多个系统,尤其是对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布病”病菌分为羊、牛、猪等型,它们均可感染人,其中羊型致病力最强。传染源是患病的羊、牛、猪。病菌存在于病畜的乳、产道分泌物、羊水、胎盘、尿及动物体内组织。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源,也可经消化、呼吸道、眼结膜、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的皮肤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并可重复感染或转为慢性,一旦转为慢性难治愈。
人“布病”主要是由家畜引起。感染的人群主要是相关从业人员和喝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羊(牛)奶的群众,如家畜饲养员、兽医、羊屠宰者和羊肉销售人员。
“布病”主要临床症状 家畜“布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故病畜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等。潜伏期2周至6个月。孕期动物对布鲁氏杆菌最敏感,其主要临床症状是流产。流产多发生于妊娠后3个月至4个月。流产前病畜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的长卧不起。流产后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首次怀孕易流产,经产母畜流产率降低。公畜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失去配种能力。病畜常发生关节炎,关节肿大,跛行。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但可排菌感染人和家畜。
人“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有时还会出现肝脾大、睾丸肿大等症状,严重的可丧失生育能力和劳动能力。人感染“布病”,病程为3个月至12个月,早期规范治疗,90%以上可治愈,愈后良好。否则,急性转为慢性,会反复发作,迁延数年,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布病”推荐的治疗用药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和足疗程。
预防“布病”要重点做好个人防护 作为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布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首先,要做好动物的免疫接种。其次,重点做好家畜检疫,发现病畜后及时隔离和淘汰病畜。第三,要做好个人防护。凡从事畜牧业及接生、兽医、屠宰以及皮、毛、乳、肉加工者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时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等,工作结束后要洗净双手,用过的各种用具、防护用品以及污染的环境等均应严格消毒。生牛奶、生羊奶应煮沸后饮用,生肉应煮熟煮透再吃。请时刻记得科学防护,一旦患病规范治疗。
张蕾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