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夏县 谷树一 文
小时候,我很少见过荷花。稍微长大点,跟随父母去闻喜县城,路过邱家庄村,村边有片荷塘,那是乡亲们冬天为了卖藕而种植的荷。我见到了一朵朵盛开在圆圆荷叶间的花,亭亭玉立,随风摇曳,自带一种风韵,好似一个个下到凡间的花仙子,殊不知世上还有如此迷人的花。
我自从搬来城西这些年,离裕西公园近了,裕西也有片荷塘。步行十分钟的路程,非常方便。天渐渐热起来,我去裕西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先是偶有零星的小荷叶浮在水面,过几天再来,圆圆荷叶挤挤挨挨占据了水面。有时风一吹还能看到绿中带粉的荷苞。
夏日炎炎,大中午公园里鲜有人来。我沿着荷塘边走边看。高高的柳树梢上几只知了一声接一声急促地叫着。透过摇来摆去的柳枝条,看到隐隐约约的荷花更加妩媚动人。微风中淡淡的花香袭来,花不醉人人自醉。汗水湿透了衣服,我不管不顾,举起手机忘情地拍着。
一日倾盆大雨。我猜想经过大雨的洗涤,花和叶沾着晶莹的雨珠是不是更美了?雨住了,我急切来到荷塘。雨后的荷花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美。我看到满园的荷花被风雨吹得七零八落,个个耷拉着脑袋,我的心被那场暴雨打得稀碎。
我爱荷,也喜欢拍荷。我的手机拍过上千张荷花。每次拍后,从中选出满意的发到朋友圈,兴致来了也能写几句蹩脚的诗文来,配上悦耳的音乐,制作成抖音快手作品。发出去后,魂不守舍,看看谁点赞谁评论了。我特别在乎朋友们的认可,那刻虚荣心顷刻间膨胀了,好像自己俨然是一位网红。拍了删,删了又拍。先是满意,后又否认。总希望能拍出荷的魂来,无奈结果总是令人失望。
去年夏季一午后,我极其烦躁,想出去散散心。不由自主,我又来到荷塘。坐在柳荫下的一块石头上,呆呆望着千万朵荷花。坐着坐着坐到了夕阳西下。望着荷花,我虚度了一下午的光阴。每朵荷花里其实都藏着一尊佛,面对着荷花我敞开了心扉。郁闷的心情慢慢释然了,内心生出一丝清凉来。此刻的我,平静如面前这片碧波,掀不起一丝波澜。
六年前,我给一家文学平台投了一篇稿。文学梦其实已经离我很遥远了,它曾经是我的青春梦想,曾经为它痴过为它疯过,二十多年没摸过纸笔了。那阵子我们写作班几位同学老是转发那家平台上的文章,我按捺不住好奇心,胡乱凑了一篇。没想到一位叫韵荷的编辑加了我的微信。简短的聊天中,得知她也是我们写作班的,比我低一届,还是我们夏县同乡,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她的距离。
我是通过她的文字一步步认识她的。她的文笔很独特,犹如盛夏荷塘里那支略带清香的荷,隐于阔大的荷叶间,不雕不琢,不施粉黛,端庄典雅。透过她旖旎的文字我看到了她的烟火三餐,她的喜怒哀乐,她浓浓的亲情。她在亲情上着墨最多,她曾经在她文字里无数次为我们展现了她的父亲母亲。她的父亲忍辱负重用自己宽厚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父亲从小对她最亲,这么多年来一直懂她理解她体谅她。她与母亲以前好像是一对冤家,自她成婚生子后也做了母亲,开始心疼母亲了,母女俩消除了隔阂,母亲老了老了反而离不开她了。我记得最早读了她的《贫穷的滋味》,我们都是农村长大的,有过很多共同的经历。她十一二岁时帮父亲在镇上卖水果时,看到父亲佝偻着身子帮别人称水果,父亲疲惫的身影刺疼了她,她开始大声吆喝起来……
那年冬天,她回到了家。娘见到二丫头回来开心;爹赶紧摊煎馍,暖心。暖气屋里住惯了,回到没生炉子的老家,感觉冷的受不了。她给娘买的新棉衣舍不得穿,电暖舍不得开,娘把自己裹得像企鹅,还说不冷。同是疼女儿,娘把前两个摊得不好的煎馍包圆了;爹在女儿的煎馍里摊了两个鸡蛋。她文中一句“蛋液欢天喜地钻进面饼里”,一个“欢天喜地”把庸常的日子写得活色生香。这就是那个在黑夜里为她点亮灯盏的双亲,这就是那个在故乡等着她的父母亲。
那位叫云的舅妈,22年前的一个夜里,跟着村里砖瓦窑干活的一个河南人跑了。那个家徒四壁的屋里,唯一富有的就是爱情。那个老头心里眼里全是她,把她宠成了小公主。能不幸福吗?22年后的舅妈依然好看的自来卷,依然红扑扑的大脸庞,依然显赫迷人的双眼皮,这就是神奇的爱情。虽然韵荷没有正面描写他们的爱情故事,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爱得深沉。几个亲昵的动作:那个老头温柔地喊她老婆子,拂她脸上的泪,紧握着她的双手……简直把我看醉了。
从文字中得知她自职中毕业后,干了无数种类工作。她学过裁缝,当过民办教师,卖过服装,开过饭店,也被传销忽悠过。现在她是两家报社的发行部主任和一家杂志社的文字编辑。这几十年里她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过,尝尽了人间冷暖。这几十年无论工作如何变换,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这些生活经历丰富了她的阅历,增加了她的人生厚度,最终源源不断变成了她的创作素材。这些绘声绘色的文字,终于积少成多汇集成一本厚厚的散文集《遇见自己》。喜欢她的作品,源于她流畅的语感,我读她的文章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非一口气读完不可,我最享受的就是这种感觉了。
受她的影响,我也不敢停下来,一篇一篇编织着自己的文学梦。每次读了她的美文,我就坐不住了,绞尽脑汁搜寻写作素材。这几年,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下,我也写了八九十篇小文。她有次告诉我,她与松苓(也是我们写作班的同学)聊到我,说我现在的散文写得很自然很流畅,很有雪小禅的风范。我当然知道这是鼓励之语不能当真。也许是心有灵犀吧,我与她私下里沟通得比较多,或文学或生活无所不谈,时间久了彼此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尤其令我感动的是,那年我家里出了点事,她得知后慷慨解囊帮我度过了那道坎。要知道我俩仅一面之交啊,一般人能做到吗?这么多年,在她坚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柔软的心,过尽千帆之后,归来还是纯真少年。
相识久了,我感觉她就是一支荷,不媚不俗,不娇亦不艳。她这份出尘的美,究竟需要怎样的一番磨砺修行,穿过多少世俗云烟,抵御多少龌蹉诱惑,才可以让自己身心通透,玲珑如玉,修得一颗波澜不惊之心!
作者简介:谷树一,一名漂泊于石门的夏县人。白天忙碌于柴米油盐,夜晚用文字喂养灵魂。偶有文字发表于《诗神》《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运城日报》《运城晚报》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