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3-9-6 17:54:37

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唤醒”运城盐碱地



位于永济市开张镇西开张村的“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

开塘上市

收网捕捞

把控长势

科学投喂

位于盐湖区解州镇郭家村的运城海晟源新能源数字化盐碱渔业养殖产业园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开发利用潜力大,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聚焦盐碱地资源禀赋,全方位、多渠道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向优质化、多样化和特色化转变,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成为摆在各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运城地处晋南盆地,其盐碱地总面积达23.88万亩,主要分布在永济、盐湖、新绛、夏县、芮城5个县(市、区)。近年来,运城市依托独特自然资源禀赋,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因地制宜发展“特”“优”农业的基础上,向荒滩要效益,化禀赋为财富,积极探索“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在盐碱地里掘出了“金银滩”,逐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40年摸索尝试 “破”“立”之间现曙光

从地图上看,位于中条山脉以北的伍姓湖及其周边水域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向东,不远处是硝池滩;往北,涑水河横贯而过带来水资源的同时,让沿岸因河水侧渗而形成了盐碱地。

永济市开张镇西开张村毗邻伍姓湖,其8000余亩耕地中有三分之一是盐碱地。曾几何时,这里因不适合传统农作物种植而长年撂荒、蒿草丛生。“地下全是苦咸水,前些年5块钱一亩都没人愿意承包。”提及西开张村曾经的窘境,该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卫星哭笑不得,“长期以来,我们尝试过挖排碱沟、上生态肥,依然无法彻底改变盐碱地‘水分蒸发走、盐分留下来’的现实。”

无独有偶,位于硝池滩腹地的盐湖区解州镇郭家村,其丰富的水资源为当地创造了优越的水利条件,但也遗留下大片的盐碱滩地。以前,当地农民多以种植棉花、玉米、油葵等耐盐作物为主,但产量不尽如人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就把盐碱地列为最主要的中低产田土壤,提出了以水利工程为主,排灌结合、农业及生物改良并举等改良措施。在综合治理下,我市盐碱耕地的质量一度有了改观,但想要就此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难度堪比登天。

“过去这片地,种一茬,赔一茬。1997年尝试种棉花,棉花苗刚露头就全碱死了;2015年尝试栽枣树,但由于缓苗期的枣苗耐盐碱力不强,也没有取得成功;2020年好不容易联系一家企业愿意投资合作尝试蟹稻混养,可由于受到实际情况的局限,还是不了了之。”张卫星掰着指头算着,棉花、冬枣、蟹稻混养,甚至还尝试与新能源企业洽谈引进风电产业,均因自然条件限制未能成功。

和张卫星一样为盐碱地犯愁的还有永济市委常委、开张镇党委书记、涑水河开张镇段河长武鑫。武鑫2020年7月履新开张镇党委书记后,涑水河旁、伍姓湖畔的这片盐碱地一度成了他的心病。

转机发生在2021年6月,一篇宁夏盐碱地养出海虾的报道点醒了武鑫。“看到相关报道后,我第一时间召集村‘两委’干部、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开会商讨,并及时对接有相关养殖经验的江苏通威集团前来考察。”武鑫告诉记者,江苏通威集团对此特别感兴趣,随即派人来开张镇西开张村开展地下水检测和海虾养殖可行性论证。“西开张村的盐碱地水质与海水成分相近,具备水产养殖的先天条件。”论证结果让大家看到了曙光。

说干就干。同年9月,开张镇政府与江苏通威集团旗下饲料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决定利用西开张村3.3亩盐碱地,先建设3个拱棚,着手试养南美白对虾。

试养期间,武鑫、张卫星等镇村负责人及相关企业代表天天盯着此事。“我们先后试养了6批次。通过反复调配水质,对虾的成活期限从最初的1天到后来的5天,再到最后的两个月。”武鑫说,随着对虾存活时间的一天天延长,镇村干部靠对虾养殖创新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信心也在一天天提振。

盐碱地化害为利

“创”“变”齐驱蹚新路

时间来到2022年6月,随着首茬南美白对虾批量出塘上市,西开张村走上了规模化对虾养殖道路。与此同时,通威饲料公司也萌生了扩大合作的想法,永济硕成渔业有限公司随即注册成立,“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应时而建。该公司规划总投资5亿元,在西开张村建设30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其中,一期投资1.38亿元,将对虾养殖面积扩大至1000亩,建成1000个养殖棚。

在同样拥有不小规模盐碱地的郭家村,笔直的田埂向远处延伸,一个个现代化对虾养殖车间分布其间。运城海晟源新能源数字化盐碱渔业养殖产业园项目(以下简称海晟源产业园)就坐落于此。

“谁能想到,早先满布碱蓬草的硝池滩,现在正在建设占地面积近2000亩的现代化对虾养殖基地!”运城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张武敬指着眼前正在施工的现代化对虾养殖车间说,“‘不毛地’变身‘鱼虾塘’,我们的制胜法宝是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一支横跨土壤学、微生物学、育种育苗等多个学科的盐碱地水产养殖专业科研团队。海晟源产业园就是这支队伍的‘试验田’。”

与传统露天养殖模式不同,海晟源产业园不仅有标准化室内养殖车间,还配套有生态养殖、水质监测、消毒净化、物联网集成系统。海晟源产业园技术人员王永强指着刚从虾池内舀出来的一杯水说:“这是我们在对硝池天然水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需添加缺失成分复配成的‘人工海水’,为对虾养殖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时,我们定期检测水质环境,以确保实现高产、高效养殖。”

“硝池水富含多种天然微量元素,非常有益于对虾养殖。”海晟源产业园负责人陈啸介绍项目优势时,表露出了对郭家村这片盐碱地打造生态、环保的盐碱渔业养殖示范基地的自信。依托硝池滩的水土优势,在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行业龙头广东海大集团的养殖技术下放推动下,海晟源产业园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工厂化数字渔业,并在项目中利用内循环系统实现了生物养殖循环利用,达到了污染“零排放”。

“创”“变”齐驱,政企携手,将主打养殖集约化、高密度化的工厂化数字渔业“引来”盐碱地,在有效解决宜渔土地资源短缺、养殖用地和用水成本逐渐上升等问题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了自动化设备的辅助、减少了人力的投入、增加了管理的便利和统一。

上下一心,架梯登天,勤劳智慧的运城人在散布于河东大地的一片片盐碱地上,蹚出一条“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的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

“种种结果表明,运城地区的盐碱地非常适合养殖南美白对虾,这让我们找到了把盐碱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推动渔业调结构促转型的新途径。”张武敬说,“如今的盐碱地,不仅有‘颜值’,而且有价值。”

荒沙滩变废为宝

“特”“优”并举迎丰收

8月26日,永济市首届河鲜文化节暨生态大虾开塘节在伍姓湖畔拉开帷幕。放眼永济市开张镇西开张村“南虾北养”千亩生态产业园,目之所及是1000个井然林立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拱棚。移步棚内,随着渔网慢慢收拢,一笼笼个大体肥、活蹦乱跳的对虾映入眼帘。“按每年两茬、每棚产量1000公斤、每公斤售价50元计算,一个棚保守估计利润有6万元到8万元。下一步,开张镇将把西开张村‘南虾北养’的成功经验在全镇7个村推广复制。全镇近两万亩盐碱滩地治理难题届时将迎刃而解。”在武鑫看来,提高亩产效率,是开张镇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的总体思路,“我们的目标是建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把永济市‘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我们采用工厂化养殖,8米见方的养殖水域可年产4批共5000斤对虾,养殖效率大大提升。”陈啸说。8月18日,海晟源产业园新一批虾苗投水,新建的14号厂房也封顶在即。一边生产一边建,一边试验一边销,海晟源产业园的投产规模随着我市对盐碱地高效利用的不断探索而逐步扩大。据介绍,养殖工厂化、装备数字化、监管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作业无人化的海晟源产业园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对虾1.65万吨,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6亿元。

自2020年以来,运城市相继引进和成立广东海大集团、正大集团、永济硕成3家企业,在全市建设规模化的对虾养殖基地。据初步测算,这3家规模化对虾养殖基地,每年可增加对虾产量两万吨左右。

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永济、盐湖两地以对虾养殖探索出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不仅能将北方地区原本1000公里的对虾产销链条大幅缩减,还将最大限度丰富太原、西安、郑州、成都、重庆、武汉等地水产品的市场供给。届时,运城将成为北方内陆地区的对虾主要产地,有效推动全市乃至全省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运城依托盐碱地养殖南美白对虾,既算好了“经济账”,更算好了“生态账”:虾苗在成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盐分,排泄大量的酸性物质,经过多年的养殖后,盐碱地土壤中的碱性成分就会得到有效中和;更重要的是,池塘水体的存在提升了地下水位,可以固定土壤避免沙化,非常有利于涑水河流域盐碱地的治理。

这也让河东大地的盐碱地真正变成“金银滩”。

“目前我们正在加强盐碱地渔业养殖品种的进一步筛选工作,通过对品种耐盐碱性能指标以及生长性能、生理指标、饵料系数等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筛选出更多适合在运城盐碱水中养殖的品种。”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苏丽红认为,“盐碱地渔业的意义在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它不仅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还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下一步,运城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忠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盐碱地渔业做成新业态,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加快推动区域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和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

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中,运城市根据盐碱地资源禀赋、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变昔日蒿草遍布为今朝渔产绵延,与中条山的青绿和盐湖的浩渺融为一体,同框示人。


文/记者 董战轩 刘凯华 樊朋展

图/记者 薛 俊 茹 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唤醒”运城盐碱地